不思議品者。十明即第二會中問明品也。是顯十信之明。貫下諸位。直至晉經第六會已後。盡不思議品。至隨好品。並明差別因果也。故清涼疏。約前後鈎鎻科中曰。四從問明至隨好品。差別因果。前因後果。皆依一乘別教。甚深法界。無盡因果。善巧所流。從三比行說也。
  △二登地一會。從三證行。
  章曰。十地中文。即用一乘圓教。從三乘教。以顯一乘別教說。
  解曰。功不虗設。終必有歸。前明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顯智冥真如。聖位果立也。言十地者。十是一周圓數。十十無盡也。地是生成住持。持諸功德也。故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也。若爾云何說得諸位階降次第。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別教也。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今即用此融通甚深。言所不至。從彼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說者。要以一乘地前地上。俱具行布圓融。以顯一乘深廣。寄彼三乘。令易入故。故清涼曰。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乘。前淺後深。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顯深。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是知以圓一乘。從三乘說者。方顯一乘別圓法體。圓融自在也。故賢首曰。若自別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處。一時但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等。是明法體深玄難解。故寄三顯。令易入故。若約乘寄地。如清涼曰。九約寄乘。謂初二三地。寄世間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委釋具三十五鈔。廣如彼疏。及賢首教章行位差別具明。
  △三結顯地法成就功德。
  章曰。所以知者。故文中以悉曇字音。會成無盡故也。
  解曰。梵語悉曇。此云成就。言字音會成者。即字母為眾藝之勝書。說文本故。此偏明之。故經列四十二字。一曰阿字。是無生義。達諸法空。斷一切障。二曰多字。是清淨無染離塵垢義。乃至第四十二日陀字。即究竟處。所謂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輪也。故經結云。善男子。我唱如是字母時。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也。清涼疏結云。四十二門者。謂表四十二位故。故智論中諸位圓融。明初阿字具後諸字。故曰字音會成無盡故也。然新譯本第四十二曰。茶字去聲引之故智者觀經疏曰。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又南嶽用對圓頓教中四十二位。初住阿字中四十一字。對至等覺。最後茶字。當於妙覺。雖一一位皆能徧具諸位功德。然是分具。今此極位。乃究竟具諸位功德也。若更委辨諸經譯別。字多乖舛。如涅槃以阿字為噁。此中以囉字為多。此等不以義定。故多訛謬。委如演義五十九釋。
  △四別教一乘因果交徹。
  章曰。普賢性起。用彼一乘別教。以顯一乘文義。由彼文中是廣大說故。
  解曰。普賢性起二品。明普賢行因。成現果分。以晉經缺第七會初十定品也。自十通品。至如來性起品。凡有十品。兼前十地品。共十一品。並第六會。收其中十通品。至菩薩住處品。計有五品。辨等覺法門。等覺義周。終明妙覺故。次佛不思議等三品。明妙覺之果。略有二義。一不可說。二可寄言。寄言中復有二義。一差別說。二平等說。差別說者。即以三品。醻前諸因。因果別故。初總明佛德。逈超言念。名不思議品。次辨身相普周。名如來十身相海。大相既爾。隨好更多。名隨好品。已上皆屬差別因果也。今顯普賢性起二品。明平等因果。謂因無異果之因。果無異因之果。因果交徹。平等不二。不二而二。因果歷然。因即普賢行門。果即性起圓融也。唐經名如來出現品。今依晉經。名如來性起品。是第六會了。是顯別教一乘平等因果。以彼二品經文。廣大說故也。
  △五七八二會。一乘證入。
  章曰。離世間下。二會之文。一乘行法。以始標終說故。教義俱一乘也。
  解曰。由上差別平等因果。生解既終。今攝解成行。六位頓修。辨二千行門。一時齊起。而處世無染。故受之以離世間品。次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則證法界。遠取諸會信解行願。本在於證。依人證入。故次辨之。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即果法界。令諸大眾。頓證法界。善財歷位。漸證法界。漸頓該羅。本末融會。皆證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此上二品。晉經為七八二會。唐經為八九二會。始標則前之六會。是寄三顯一也。終說則七八二會。正顯一乘行法圓滿無盡教海。唯證相應。無盡法門。自此略畢。又復教則因大。義則果大。教證二大詮旨圓融。俱一乘也。
  △六問答辨明六決定體。文復分三。初約數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