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言通目諸義。既通目諸義。於辨才中。云何得明法義。及辭樂說等耶。
解曰。本問來意。既曰一言通目諸義。諸義應同。如何於辨才中。却有法義辭說四種異耶。耶之一字。助顯問意也。
△二遣言通性答。
章曰。答佛教若不通目。有情眾生。隨言取義。以定根性。無由以近會其遠旨。
解曰。佛說言教。隨機勝劣。雖則法義辭說四種有異。大意通明顯歸一性。性若不通。法義壅隔。是故有情迷性眾生。隨取近言。生死無常苦空法義。執取而修。報趣人天權漸根性。隨言修證。證小果者。無由遠悟一性真常。本無生滅。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捨。證性圓通一乘佛果也。是故華嚴四無礙智。通該一切同一理性。經列十門。初依自相。謂知事法體各殊故。二依同相。謂知理法。若性若相。同歸一理故。廣列經文。疏隨解釋。繁不具引。若約乘攝四無礙者。演義曰。大小乘相中。法知一乘。義知諸乘。詞云說一切乘無差別。即同一乘。樂說云說一一乘無邊法。即同說諸乘意也。是知法義攝乘。四皆無礙。通歸一性。了無四異也。
△三結通明大道。
章曰。所以佛教存通目者。依其論道及施設道。以生智滅惑。顯理成果之便巧也。
解曰。法本通玄。義無壅塞。不為惑業所拘。豈昧性真玄通。故存通號。統目為德。云惟一實之題者。貴使群生。去執我人山。發明元性海。依性覈論。顯揚其道。及乎施設教道。位地高下。即非隔礙。以用發生根本大智。通滅無始迷執妄惑。惑忘理顯。成就佛果。此是大聖善巧方便也。故下經云。佛說一切法。本破一切執若無一切執。則無一切法也。
△四引經證一言。文復分二。初顯信一言通目諸位。
章曰。故華嚴中信解行等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等一切法門。亦簡前後諸位法相不同。
解曰。信為元首道之長也。通括始終。該攝三賢十聖。一切法門以信為宗。故清涼釋曰。今在信門。收無不盡。下諸位中。皆具一切也。故下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等。言亦簡前後諸位法相不同者。簡顯此經圓別一乘行位法相。不妨前後相入。行布圓融自在無礙。不同三乘信解行位。阿含門中。階降次第。前後相由也。故清涼揀曰。非是前後鉤鎻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則有彼。同時具有。而說有前後。不同三乘前後相因也。
△二會同普眼。結顯玄玄。
章曰。及會普眼境界一乘無礙陀羅尼門。據斯聖巧。一言之下。玄復玄耳。
解曰。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能於一言。解一切法。能於一境。見無盡境界。故清涼曰。名普眼者。詮普法故。普詮諸法故。乃至曰。諸緣發見緣名為根。因沒果中。緣皆號眼等。一乘無礙陀羅尼門者。陀羅尼翻為總持。總持一乘法體。具塵沙德用。從本已來持之不失也。門者出生義也。至相曰。十陀羅尼。是一乘文義。如離世間品。印相施設。工巧字相等。並準此知。據斯聖巧一言文下玄復玄耳者。結顯一言通玄無盡。如清涼曰。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即善財所遇。第三知識海雲比丘。於如來所。聞。此普眼法門。於能詮一字中。便證所詮無盡法。清涼曰。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深入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也。圭峯釋曰。少分者即一字也。是知圓別詮旨玄妙。顯一言具無盡詮。明一法具無盡旨也。故圭峯曰。以能詮一字。全即所詮法界。故即無盡。不同諸宗能詮。定非所詮也已。上二科。收歸第四引經證一言。兼前三科。總歸第四躡蹤問答辨。異歸同竟。
△今當第五明一經八會法門。文復有六。初地前五會。從三比行。
章曰。又華嚴經文。前之五會。及十明已後。盡不思議品。即以一乘別教。從三乘說。
解曰。今顯晉經八會。卷攝圓通料揀八會。不出初會。故至相曰。初會十門。料揀一部經意。初會如是我聞首。料揀下文所目之義。約有十門。謂人及法理事文義。解行因果相成主伴。以明旨趣也。故清涼亦曰。以文從義科者。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即為五分。初會中一周因果。謂先顯舍那果德。後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隨好品。名差別因果。謂二十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賢行品辨因。出現品明果。名平等因果。非差別顯故。亦名出現因果。四第八會。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因果二門俱證入故。是知晉經八會。卷攝相盡。不離初會。總顯人法理事。乃至因果十門法義相成主伴。以明旨趣也。初會為總。信解行向四會。為前五會也。經文善巧。以一乘別教。一周因果。圓通法本垂於三乘。從彼教相。約顯地前。比行而說也。清涼疏。約前後攝疊十科中。第七科曰。就前復二。初明地前比行。後第六一會。明十地證行也。言及十明已後。盡不思議品者。十明即第二會中問明品也。是顯十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