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通也(二氣交感萬物乃通)故離卦云否泰反其類也由於時運者時塞即止否也時行即通泰也 注皆由天命者前文云貴賤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耳。
  【科】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
  所稟之氣即稟二氣受身也展轉推本者推於萬物本乎天地推於天地本乎元氣也所起之心即六識之心也展轉窮源者窮前六識本乎末那窮第七末那本乎賴耶窮第八賴耶本乎一心源也。
  【科】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
  心外下即真心外的無別法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矣從心下即真心隨緣也相分所攝謂元氣屬相分攝耳。
  【科】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
  初一念即三細中第一業相心即第二轉相境即第三現相。
  【科】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如前敘列)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
  心既從細至麤者謂轉相從業相起也以業相是細中之細轉相是細中之麤耳展轉妄計即六麤中智相相續執取計名四麤也乃至造業即第五麤起業相也其第六麤業計苦相即下文業成即身成也注如前敘列者即前文始自顯一心乃至第五人天齊業報是也境亦從微至著者謂現相亦從轉相起也微著即麤細變其文耳展轉變起即根身種子乃至天地即器世間。
  【科】即彼始自大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
  注即彼者指儒教也易緯曰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形質已具謂之太極彼五重運轉例此從微至著也。
  【科】彼說自然大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
  彼說下指道教也能變見分即第二轉相。
  【科】彼云元氣如此說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
  元氣儒道二教皆宗之一念初動即第一業相境界之相即第三現相耳。
  【科】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業既下謂過去已熟之業為因此世父母赤白二氣為緣與初念業識和合漸成人耳。
  【科】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心識即業識也與識和合即心有知覺不與心合即想枯澄凝故楞嚴云想澄成國土(即此文云天地國邑)知覺乃眾生(即此文云和合成人)若對三境和合成人即根身種子天地國邑即器世間裴相序亦云內為筯骸所括外為山河所眩可以例釋。
  【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
  【科】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內外四大者內謂自他身內所有堅者即毛髮等外謂自他身外所有堅者即土石等地大既爾餘之三大亦然不同者和合與不和合也。
  【科】哀哉寡學異執紛然。
  哀哉悲歎之辭寡者許慎曰少也學者楊雄曰覺也紛然亂貌通而言之少學之人異端妄執紛然而亂故肇公云異端之論紛然久矣或謂通惠云臣實慙寡學空老年齡此乃臣下對天子之謙辭耳。
  【科】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麤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反照心源。
  寄語道流即學道之流無外亦云寄言後哲宜乎介懷麤細約惑次文辨之本末約教謂棄前二篇之末歸直顯真源之本故云變照心源也。
  【科】麤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麤盡細除即起信隨分究竟二覺論云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又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名究竟覺靈性即法身故論云法身顯現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故云無法不達也法身是理報身是智理智冥合如珠與光即發化用故曰應現無窮矣。

  原人論發微錄(終)

  秀州嘉興縣清風卿青墽鎮居住清信弟子莫侁謹施淨財一十五貫文足開原人論發微錄一卷仍印三十卷捨入本鎮密印寺寶閣講院賢首教藏集茲勝因用答 母親蘇十娘腹有育之恩劬勞之德謹願
  雲間善住寶閣法孫比丘 晉倦 勾當
  青墽密印寺傳天台教觀普光大師 道湘勸緣延文三季(戊戌)十一月八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寫點訖同十二日一校了。
  杲寶(生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