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見修二位斷者乃機麤教淺且約見道斷分別惑修道斷俱生惑麤細以顯差別然煩惱所知至究竟位餘殘習氣方盡故知寄對以立其名非實斷也。
  【科】如末那煩惱通二位斷之如無相論云第二執識及相應法至羅蓮位究竟滅盡若見諦肉煩惱識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心時畢竟斷滅餘殘未盡但屬思惟是名第二識無性攝論亦同此說如上所引故得知也。
  末那煩惱通見修二位斷之孔目云若說滅時初見道位即滅末那何以故障見無我理故故無性攝論云轉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現觀時先已證得於修道位轉復清淨轉清淨者即滅習氣無相下第二執識者即末那識第一識者即阿賴耶相應法者孔目云末那一起相續不廢與我見我慢我愛無明四使相應八忍八智前十五心唯斷煩惱惑得十六心斷煩惱微細種子俱盡引無性攝論例同無相論說。
  【科】十四於分別惑所籍三緣寄顯地前三賢位別謂十解等除邪師等如次應知此約直進說又以邪師邪教所起寄資糧位伏以行相麤故邪思惟所起寄加行位伏以行相細故此約迴心二乘說。
  地前不立十信成位以信但是行非位故不開四加行者異小乘故約直進說地前開資粮加行為七方便者同小乘故約迴心說。
  【科】十五於俱生內六七識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八地以去永伏不起此為寄顯入觀有間無間位異故作此說。
  七地已還觀心有間容有現行八地已去觀心無間永伏不起故分二位。
  【科】十六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末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此亦為顯世間二乘菩薩故作此說也。
  六識煩惱寄四地斷相同世間末那煩惱寄七地斷同彼二乘八地已去寄菩薩位斷所知故。
  【科】十七為顯十地至佛地各差別故以十一無明返寄顯之。
  二位別故寄惑返顯位相差別也。
  【科】十八為顯地地真俗二智故以二十二無明寄以顯之如深密經云由此二十二種愚癡品及十一麤重安立諸地故既云安立故知寄顯也此諸義廣如瑜伽對法唯識攝論等說上來多分約始教說。
  地地皆用根本智證真後得智達俗解深密經有二十二種愚十一種麤重一極喜地斷異生障破執著我法愚惡趣雜染愚二離垢地斷邪行障破微細悞犯愚種種惡趣愚三發光地斷闇鈍障破欲貪愚聞持愚四焰惠地斷現行煩惱障破等至愛愚法愛愚五難勝地斷下乘般涅槃障破乘背生死愚趣向涅槃愚六現行地斷麤相障破觀察流轉愚無相現行愚七遠行地斷細相現行障破流轉生死愚生滅愚八不動地斷無相加行障破加行愚自在愚九善惠地斷利他不欲行障破義詞總持愚辨才自在愚十法雲地斷未得自在障破大神通愚悟入微細愚十一斷如來地第一障破所知著愚微細礙愚此諸下總指前九門廣如諸論上來下結後九門。
  【科】已上諸門並是阿含門寄惑返顯位相差別何以故為護十地故為令眾生於十地中離慢執故位相甚深極難了知寄惑顯位生淨信故餘義准思可見。
  孔目云如此等法差別相者為護十地故隨方便門作種種說令諸眾生於十地中離增上慢寄惑顯位令眾生於此十地生敬信故。
  【科】若依頓教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不可說斷及與不斷如法界體性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教諸善男子發菩提心文殊言我發我見心何以故我見際即是菩提故此文證准知。
  引法界體性經證一切煩惱體性自離經云佛告文殊汝云何男子等說法文殊言我於彼諸男子所教發我見即是為其說法與無差別疏引同與今文少異。
  【科】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習種現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是此義也。
  孔目云若約滅惑分齊論者依普賢品說一障一切障依小相品說斷惑分齊一斷一切斷由彼華嚴經文云內外各有五百煩惱及八萬四千煩惱普滅非別故得知也。
  【科】又此斷惑分齊准上下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十地中斷二約位謂十住已去斷三約行謂十信終心斷四約實謂無可斷以本來清淨故廣如經說。
  約證當知即順十地終心頓斷惑義約位同三乘終教在三賢位斷約行在十信終心自分已還使習俱斷約實無可斷自體淨故。
  【科】又前三乘等諸門斷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即入此教若隨門前後是三乘等此約別教言。
  諸門斷惑要問云普賢品內據普賢法極深廣大又云若依小乘論使纏垢乃至兼在終教等已上諸惑一惑一切障一斷一切斷此屬一乘教若隨下揀前此約下結屬。
  【科】若約攝方便前諸教所明並入此中以是此方便及所流所目故餘義准之斷惑門竟。
  攝前諸教即全收諸教宗同教緣起義清涼曰圓必攝四孔目云若橫依方便進趣法門即有二義通說一乘與彼究竟圓一乘為方便故故說一乘非即圓通自在義也斷惑分齊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二(之下)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三(之上)

    蠡澤沙門 善熹 述
  【科】第七二乘迴心者有六種說。
  迴心者孔目云迴心義者大分有二一據未入佛法以明迴心二據入佛法無流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