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耶。
  此亦有宗以事難理也。不達有為皆從真起。故有是問。
  【科】答以真如隨緣與染和合成本識時。即彼真中有本覺無漏。內薰眾生為返流因。得為有種性。
  即起信云心生減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也。即彼下論云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乃至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又曰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故。為返流因。為性種性也。
  【科】梁攝論說為梨耶中解性。起信論中說梨耶二義中本覺是也。
  梁論稱解性即是起信梨耶中本覺二論共詮也。
  【科】又彼論中如來藏具足無漏。常薰眾生為淨法因。又寶性論云及彼真如性者彼本云如六根聚。經說六根如是從無始來畢竟諸法為體。故解云以真如通一切法。今簡去非情故。約云處眾生數中取彼畢竟真如理以為種性也。
  解云下章家示經義也。經取諸法中唯真如是不可破壞故。故云究竟為體。
  【科】此與瑜伽所說名同。但彼約始教。以理從事麤相而說故。約事中明種性故也。地持云種性麤相我已略說。此之謂也。
  寶性與瑜伽所說名同。彼宗就事建立種性。故云以理從事麤相而說也。以彼證。
  【科】寶性論中約此終教以事從理深細而說故。就真如明性種性。是故佛性論云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
  就真如本覺以明故云終教以事從理深細而說也。佛性下引證道諦即所修之道。皆從真流也。
  【科】又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科】此等並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
  指上所引經論並將本覺性智。說為性種也。
  【科】其習種亦從真如所成故。攝論云多聞薰習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等。
  【科】又起信論中以真如體相二大為內薰因。真如用大為外薰緣。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內外說薰以薰力故。無明盡時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
  論云真如熏習義有二。一者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來具無漏法乃至常恒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故為內熏也。用大者論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乃至見報應之身。熏習真如滅無明等故云外熏緣也。隨事業二識見報應等故與合也。無明下論云熏習真如滅無明故。以真如常恒熏習故妄心則滅顯現法身。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科】三約頓教。明者唯一真如。離言絕相名為種性。亦不分性習之異。以一切法由無二相故。是故諸法無行。經云。云何是事名為種性。文殊師利云一切眾生皆是一相。畢竟不生。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故。是名種性。以此准之。
  唯真如者以無生滅等相。總鎔染淨。一一白白皆悉真故。唯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金剛三昧經云。一切萬法皆悉言文之相。言文之相則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眾生說者文語非義。論云以無分別離分別故是故無二亦不。下論云。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是故下引經證大本維摩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讚維摩詰言。善哉居士。如言說如如。耳聽如斯。乃真實不二法門。斯乃真實不二法體。是故以此為種性也。
  【科】上來約三乘說竟。
  今明佛種性中間三教首標三乘。今結三乘則三乘至此其義明矣。
  【科】第三約一乘有二說。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並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攝方便故。
  攝前等而言主伴成宗者此有二義。一依鎮國曰以別該同皆圓教攝。即此同中必有別義。如事理無礙必有事事無礙。猶彼江水入海亦鹹。華嚴大疏佛身土中十門云上分權實。唯第九屬於此經。若據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普賢亦爾。義隨隱顯不可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問答云已上諸惑。一惑一切障。一斷一切斷。此屬一乘教。皆是全收諸教作別教釋也。二依孔目。橫依方便即是圓通究竟法。從彼所流無異事故云雖約諸義。差別不同。皆是同教一乘義也。何以故。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是故攝成主伴。即決擇中第八門也。孔目又曰。若據同教。說即攝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義。文雖是同而義皆別者。在此一一主伴成宗也。搜玄云。如法華經。三界之中三車引諸子出宅。露地別授大牛之車。仍此二教同在三界作見聞境。又聲聞等為窮子是其所引。故知小乘之外別有三乘。互得相引。主伴成宗。此是一乘為主。三乘為伴耳。然是法華同教攝也。
  【科】二據別教種性甚深因果無二。通依及正盡二世間。該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諸法門。本來滿足已成就訖。故大經云。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虗空等。此之謂也。
  孔目曰。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因果無二者各攝法盡故。通依下孔目曰非偏在解行比證因果等。又曰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一切皆盡故。又說從因感果依一乘教具一切因緣理事教義人法因果。又總雖有因緣乃至一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