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品惑不證不還有一生在不證圓寂皆名一間即此一間是不還向九品全斷更不還來生於欲界成不還果羅漢向果斷上二果七十二品可知經劫迴心亦準知此是漸證聖人此上三類皆就修道而明也若是見道更斷八十八品分別麤惑如常所明上斷惑疏中不記愚法小乘惑者義見於此學者知之。
  此五人發心至經爾許劫也。
  釋曰既能迴心向大不知入何位次故此定其入十信位何以故今彼知具達妄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故又有義下說經時與前別也前約在涅槃中此說在迴心中前義為正兼取後義。
  如直往人至上來明遲者。
  釋曰始從悠悠入信修行歷一萬劫成就發心登初住位獨覺根雖大小不同明利相似故時劫同也。
  若極疾者至竝約終教說。
  釋曰此顯根未熟教不遇如來但於出世方便淨中受化聞經而證佛果天台依此經文立方便淨此宗身土次下當明。
  三或一切至引二乘說。
  釋曰權乘三無二有引攝小乘作如此說可知。
  四或非迴至約頓教說。
  釋曰此教離相佛尚不存焉明迴向既無有迴亦無不迴何以故雙亡對待故。
  五或合具至攝方便說。
  釋曰總收諸教前四既附於教故此合具也。
  六或俱絕至一乘別教說。
  釋曰初義深不可窺故無所迴何以故見所不及故引文例知次義本來成佛故皆以究竟不假更迴所引經例解此竝下約教以結。
  問如一乘攝至如別處說。
  釋曰初問二答問約三一得法答據漸入頓證之殊於二教中皆有示位顯法初中亦位約信法約大心悲智等行六度緣真次中道間頓悟法證難思故十十法門以顯無盡言因陀羅慧比丘者即六千之首是舍利弗之門徒由文殊大士象王迴觀即道成言下義當解行身徧於五位法者謂三生圓證以定位一得一切得故五位齊成也。
  第八佛果至但有修德也。
  釋曰前中者常無常中也但以此教得名而不得義故無性德之常隨彼所修修成敗壞是故唯是無常故遺教云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相引論可知。
  若三乘始教至相續起故。
  釋曰約三常以明三身法身是凝然常故云以自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者謂隱顯不定隱故言離顯故言不離有斯不定故說無常修生功德是無常者此通報化二身何以故轉識修成故故釋義云以從因緣生故等一得是常者標次釋義云以無間斷故相續起故無間即不斷常釋報身相續常即釋化身故知三常明三身也次引證云。
  莊嚴論云至俱常住等。
  釋曰但以三常證三身俱常不證無常也。
  若依終教至還歸真體。
  釋曰約有為無為以定常與無常有為之智修生功德故屬無常若知合本真無為一際故屬常住何以下徵而釋之本從真流故者謂非真流之智無以證真無明已盡等者謂始覺覺妄盡故同一本覺無復始本之異也。
  故梁攝論至如彼應知。
  釋曰證上本末同真緣修即性故也。
  又智論云至非生滅故。
  釋曰真妄非一故不與世合獨顯真常也。
  解云薩婆若至起用唯是真作。
  釋曰初約喻顯圓智周徧是故下揀顯真常法身下明隨緣不變何以徵釋所以用攬真成也。
  故起信論至乃至廣說等。
  釋曰上引攝論說法身真常寂而能用此引起信明報化即真用而能寂又論下示相即無礙之相故云法身影現等謂法身屬體影現當用思之。
  二總說者至隨義應知。
  釋曰由此法身下明體不礙相由不變故下明相不礙體全相不變二義鎔融者體相雙融同時無礙此是明德相之法約此以明佛身故云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言具足四句一常唯真故二無常唯相故三兩示體相同時四雙非以相奪故或非四句者不變湛然故故曰隨義應知。
  問若爾何故至非異耶。
  釋曰此問由或非四句而起四句既非法非一異故。
  答若始教中至故非一也。
  釋曰此教談法不即故約智證真以明非異然雖非異且智屬有為真屬無為故非一也則是以有為智證無為理如日合空定成二相也。
  若終教中至無自體故。
  釋曰緣起則成事故功德不虗無性則體空故離而無體。
  此中初義與至思之可見。
  釋曰事有成事體空理有隨緣不變若乃二義相順便成非異初門是也舉體全收故二義相違即成非一次門是也以義差別下明非隔別也。
  若依頓教以至常與無常。
  釋曰此教絕待超言唯無住故云唯一實性身平等平等斯絕亦絕故重言平等不可說有下佛相也本來爾故。
  若寄言顯者至如是準之。
  釋曰即相見真猶屬寄言況識情分別者焉造斯旨思之。
  若依圓教至有常等四句。
  釋曰初總標一約下別列一約用佛果既通三世間等者謂智正覺眾生器世間融此三法以成十身是故具有常等四句者謂三世既融是常有力無力等故無常體用交徹故兩亦互隱互奪故雙非。
  二約德佛果至思之可見。
  釋曰約德四義修生就緣起本有約實德兩亦則相資圓融則雙拂故亦成四句上二下結勸。
  三約體通四句至際故俱非。
  釋曰以不說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