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也。
  十四於分別至迴心二乘說。
  釋曰將分別三緣寄顯三賢謂十解等除邪師等如次應知者更等十行除邪教十迴向除邪思惟此約直進說者結上三賢菩薩又以下約引攝二乘迴心教說故地前約伏也。
  十五於俱生至故作此說。
  釋曰俱生六七約現行寄顯七地已還觀心有間俱生永伏寄顯八地已上無為相續此上二門都從十三中分別俱生來而更開此寄顯也。
  十六又以至作此說也。
  釋曰初約惑寄顯此亦下示凡小大乘可知。
  十七為顯至返寄顯之。
  釋曰每地斷一障終至佛地故成十一正當深密十一種麤重也。
  十八為顯至知寄顯也。
  釋曰前門顯諸地之差故寄麤重此門顯真俗之異故寄諸愚如深密下引經雙證二門或曰法相大乘以此麤重正為斷證何以此中却為寄顯答據彼云斷今此帶實指權但是安立何以故有教無人故阿含施設故。
  此諸義廣如至準思可見。
  釋曰初約教門正結何以下徵釋所以意顯入證之甚深識情難造若不顯之將為絕分故茲寄顯意有三焉一護十地二離慢心三令生信。
  若依頓教至及與不斷。
  釋曰此教惑本空而性本顯更不可擬議斷與不斷縱說一念即無念也。
  如法界體性至文證之準知。
  釋曰初佛問發心文殊下以義頓酬故見即是道歇即真趣故佛頂云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若依圓教至一切斷也。
  釋曰初明惑性本融故不可說其體性等以所障下彰不如是知義分能所雖分能所真妄亦以議徹故云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下據本融以頓證頓斷也。
  故普賢品至是此義也。
  釋曰引文雙證圓障圓除也。
  又此斷惑至廣如經說。
  釋曰四義料揀前三雖一斷一切斷猶約寄乘第四約本教故說法如此也此義請思。
  又前三乘至此約別教言。
  釋曰全揀教宗也由全揀故緣起即成性起故即入此教若乃不壞行布即是三乘等也。
  若約攝方便至斷惑門竟。
  釋曰全收諸教宗也由全收故方使同歸以是下明本末融會例餘通結。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六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七

    霅溪普靜沙門 道亭 述
  第七二乘迴心者有六種說。
  釋曰標章列數也。
  一或一切至小乘中說。
  釋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皆無迴心此據本乘以說。
  二或一切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初約大乘以標以悉下約因緣以釋根本下示迴心之本小乘下彈方便須迴言以悉有佛性者謂定性二乘悉當成佛故則體大為因用大為緣合會熏彼無明故起心而向大也。
  問如瑜伽至不應理故。
  釋曰初引諸論為難端既本下正難因亡言入無餘者謂灰斷沉空諸識麤亡故言不就也既本下縱奪非理。
  答彼論依始教至不復起也。
  釋曰示論指權有二義故初約本識唯妄故說有滅二順小沉空故言不起權有斯理故說不迴。
  今約終教至得生心也。
  釋曰初約實故明具分唯識二指二乘迷其斷證不可言滅又由下牒彼無證定成方便既成方便以何迴心故指四因為生心之本也四因者謂佛性大悲無明與不究竟也。
  問如生心至分齊如何。
  釋曰既許生心應歷時分故茲問也。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遲疾。
  釋曰二乘四果根行不同故經時有謂下之八六四萬是也。
  遲者經劫至但總相說。
  釋曰此文初法二喻三合四解言味著三昧樂等者由修三昧定折伏煩惱得出三界安住無餘猶暫止息然雖暫止不復退凡由滯著故經歷時劫譬如下舉喻躭三昧酒醉寂滅瓶合法可知但總相者未分諸果之別時也。
  若差別說至菩提心位。
  釋曰縱爾根機不等歷時短長要且皆登無上大菩提位心冥果海也。
  如涅槃經至菩提之心。
  釋曰引經明四果與獨覺經劫得果次解受生發心云。
  解云此明至便能發心。
  釋曰須陀洹人受七生等者謂未斷修惑名為預流生極七返即登無學言七返者謂九品修惑能潤七生且上上品能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下合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如七步蛇步盡命終此是七返聖人若家家者頌云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釋曰斷上三品四生已損名受三生更斷中上一品復損一生故斷四品總損五生但受二生故云三二生家家也故無斷一二品惑名家家者以得初果起大加行必無斷二等亦無斷五生家家者由斷第六即證一來無一品惑能障於果故言家家者家不一故家家有二一天家家或於欲天受三二生二人家家即於人中受三二生後證圓寂此是家家聖人已釋上半下半明其向果既斷六品得於一來故斷五品名趣果向此人在於定中經八萬劫生心歸佛受正教化其第二果但斷二生者謂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即便入滅在於寂定經六萬劫方乃發心受佛教化其第三不還果者論云斷第七八品一生名一間此即第三向斷九不還果故釋曰若斷七八餘第九在亦有一生而為間隔故名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