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揆皆地上故故起信下唯證實教可知。
  又此教中至亦如下指。
  釋曰言亦如下指者寄惑顯位第八門中明也故彼文云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報等(云云)。
  若依頓教至室利分說。
  釋曰位既不立身又不存意唯靈寂耳。
  若依圓教至於因位故也。
  釋曰此教所談不分變易分段身相者謂愽地圓機頓除障染圓造難思惑無漸破之殊身無麤細之異故善財一生窮因究果也。
  問何故此中至餘準而知之。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指世界性等微細身相類同變易何故唯論分段但以下克教示迷悟迷則一迷一切迷故總就過患以為一際悟則一悟一切悟故信滿頓翻彼際。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五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六

    霅溪普靜沙門 道亭 述
  第六斷惑分齊至寄惑顯位相。
  釋曰所論斷惑分齊者謂依覺故迷依迷云悟既惑分麤細故智有優微隨教之異也若依下分章初是約人實斷二即別位淺深。
  初義者若依至煩惱所知。
  釋曰良由此教談其顯了三乘故具足三乘惑相迴心直進之殊也障下指惑體雖品品斷除要即唯二也。
  先辨二乘斷至十戒禁取。
  釋曰初中者指其名數分別俱生者分其麤細通有十種言一貪者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生眾苦者謂愛力五取蘊生故二瞋者於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為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為業不安隱住者謂心懷憎恚多住苦故三無明者謂三界無智為體於諸法中邪決定疑雜染生起所依為業謂由愚癡起諸煩惱四慢者依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不敬者謂於師長及德所而生慢傲苦生者謂生後有故五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體善品不生者止為業於諦理猶豫者亦攝於寶善品不生者謂由不決不造修故六身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七邊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若常若斷諸忍欲覺觀見為體障處中行出離為業處中行者謂離斷常緣起正智八邪見者謗因謗果謗作用或懷實事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九見取者謂於諸見及見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玅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執不正見所依為業十戒禁取者於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為體勞而無果所依為業戒禁者謂惡見為先勞而無果者由此不能得出離故。
  於中四種至六通二種。
  釋曰分別麤而顯現俱生細以難知是故與身俱生與心同事於十使中此四唯麤唯局分別餘六麤細兩兼故通二種。
  五識得起至分別起也。
  釋曰此下揀諸識具惑使之分齊言初三者貪瞋無明也此三是不善性故五識有之由下出分別之所以邪師等三因者更等邪師邪教邪思惟既因三引故屬分別。
  意識具十種四分別六通二。
  釋曰意識起過彌廣仍資餘識故茲通具。
  末那唯四至是故唯四。
  釋曰初句正明次句揀除以瞋下出所以末那者此云貪污意即第七識此識既但有覆故無於瞋又以下出除邊見之所以言一類相續緣第八識者應有難云既有我見執緣賴耶須有我所之邊見故今通云剎那剎那執我無暇邊邪故無邊見也又以後三下揀餘四使藉三因生者定屬分別此識無彼者唯是俱生故不起分別也又有難云既屬俱生前五識亦有俱生與此何別故今揀云又由恒相續緣故非第六所引等。
  其第八識至無記性故。
  釋曰八識白淨無垢無有惑使故總不起唯是異熟者但唯總報之主耳。
  此分別俱生至百二十八也。
  釋曰約界地定其品數以通迷四諦故異小乘初明分別次明俱生通前下總合品數竝可知。
  問何故前愚法至通一切境也。
  釋曰通局之問初問二答問中由小乘俱舍頌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除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故今難云十使不通迷四諦也此即以局而難通也答中二義初約惑廣二據唯心境由心變故通迷也意揀小乘心外有境也。
  第二斷惑至得不還果。
  釋曰斷惑得果者謂除惑品之多少獲證入之階差先斷分別入真見道三類不同第一類者於初果向後一剎那間頓斷三界迷諦分別一百十二品即證初果第二倍離欲者此從外道中來於外道中曾以六行事觀伏欲界修惑九品中前六品然後迴心歸佛發生空慧入真見道斷除分別并斷先伏六品修惑即證二果故云兼斷倍離欲得一來果言倍離下釋相更明則兩事雙除故曰倍也第三已離欲者此類亦從人天外道中來但是於彼道中曾以六行事觀齊伏欲界修惑九品然後迴心歸佛修我空觀入真見道斷除分別并斷所伏九品修惑即證三果故曰不還由不還故云已離欲也。
  如瑜伽說至證三果故。
  釋曰上文三類小乘入證本出瑜伽故引此三為證也。
  次斷俱生至阿羅漢果。
  釋曰其七識俱生最後地方斷故今云第六識俱生九地九品謂三界九地每地九品共有八十一品又進修道人者將此帖前見道第一類人說之則前見此修正當漸出離者餘如常說。
  二頓出離者至更無餘果。
  釋曰不備歷階漸故云頓也謂此一類人由根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