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易自屬所知亦非煩惱種子。
  問若爾何故至受變易身。
  釋曰躡上八地已上亦依煩惱種子受分段身此與仁王聖教八地已上義極相違故茲問也。
  答此等為欲至略辨十門。
  釋曰總答標章也。
  一說羅漢至約小乘教說。
  釋曰一說下明因果同成位無差別何以故此教所談於佛現老比丘相故如律下示出處度五人者謂始於鹿苑先度陳如等(云云)即云通別者六者皆比丘故又同坐等者同踞解脫床故當知下結教。
  二亦於佛地至分大小也。
  釋曰初分大小如對下引文釋成此中下約惑引攝言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者謂從初留惑終至果滿其所知障最障菩提大智故於地地中分分而斷直至菩提方究竟盡故比云頓也惑滅果成故云頓成羅漢及如來故或曰二障雙斷應獨成佛何言羅漢此中下約惑示引攝之意云。
  三第十地至迴二乘教說。
  釋曰初分大小如涅槃下指所說即四依品也此寄下示其所以令其因位生不及之心欣趣大果故也兼取上門皆屬引攝。
  四七地已還至及變易身。
  釋曰初分大小如仁王下引經示相初示小相八地下示大相言遠行菩薩者即第七地從初地住心遠行至此功用邊際故伏三界習者謂煩惱習漏現行永滅因亡果喪約此以同羅漢地權教大乘悲增者留惑祇至此地故分段身但齊於此便亡因果耳此寄下約位功用無功用而斷大小也此約下依教顯寄對據二障論二身也。
  五初二三地至出一乘法故。
  釋曰該羅眾行顯位階差初三地寄同人天四五地寄同聲聞六地寄同緣覺七地已去寄同三乘菩薩既云已去該後諸地葢就彼權乘通相寄對說故爾也此知下指經料揀。
  六世間二乘至分相而說。
  釋曰此章寄對大同前又但於八地已去約無功用道寄同一乘顯前七地皆屬有為功用未得自在例皆三乘也如梁攝下指文示相。
  七於初地至比證分齊說。
  釋曰約其證入超凡越小謂初地之人真俗雙證故不同世間修禪伏惑亦不同二乘三昧偏折故如地論下指文揀顯既言比證定知唯地上有證二乘之徒皆比觀也。
  八地前三賢至退不退說。
  釋曰實教三賢圓斷惑染不同二乘偏真趣寂故云已過如起信論者指彼文明三賢之相也又仁王下却屬十信之人故彼文云善男子初發信想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謂信心精進心念心等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清涼釋云此之十心是習種性中為十住因開因異果故加此十知直達妄故過二乘此約終教退不退說者謂起信約不退超二乘仁王據退超過也。
  九信滿心至約一乘說。
  釋曰謂圓教十信功成頓該佛地逈異三乘故云即過一切等如賢首品者謂談德業該收因果交徹故結云此約一乘說耳。
  十初在凡夫至及三乘說。
  釋曰初發大菩提心遂即悲智雙運已超小聖如智論說下指說處即是沙彌與羅漢同道而行沙彌忽發大心羅漢知其殊勝遂推讓在前此通一乘及三乘者此二皆越小聖故也。
  由有如是至準此而知。
  釋曰結上十門例餘一切故云諸說等也此等寄對雖答受身之問其間亦有位超小聖而依止身同如本業七地受分段身等準知。
  若依終教至下斷惑中說。
  釋曰地前留惑受身者謂其賢位願智劣故假惑受生資其智願若至初地大悲攝化自在無方不假更留惑種即受變易亦不分彼分別俱生者謂妄惑無體焉可指陳麤細品類故起信束六染為二礙等若爾何故次云於所知障中又斷一分等斯乃以通規而格其無斷而斷也此之麤品正便即是無明耳故深密以無明為麤重故。
  問若於地上至同事攝生。
  釋曰菩薩受生益物葢由煩惱惑種資持既言初地永斷故今難云云何大悲同事攝生則全乖四攝也。
  答若於地前至自在同生。
  釋曰菩薩修因務於兼濟若或教權位下願智未充要資惑種今此希奇無方設化不復更存耳。
  問如說八地至此義云何。
  釋曰權教菩薩初地已去悲智不同悲者留惑潤生受分段身智者伏斷進求受變易身若至八地悲智無殊故今但云如說八地已還也彼既偏增與今何異故云此義云何。
  答如此所說至何名增上。
  釋曰約實彈偏故曰良恐未然何者下徵釋偏失先釋悲增之失失於愛見縱悲下先縱悲智雙運次奪云尚不名增上何況劣慧所資乎若智增下釋智增之失失於沉空合有縱奪之破文略例前故也。
  以諸菩薩至有增減耶。
  釋曰以諸下明無住大行如車下約喻顯雙修言菩薩從初等者謂始自發菩提心即悲智雙運由是有悲故異小乘之滯寂有智故異凡夫之漂流不同斯二故行成無住耳。
  當知由此至互增上也。
  釋曰約教定二死言始終麤細異故有二生死者謂但約煩惱之麤受其分段所知之細受其變易非于悲智之互增矣若爾非唯實教雙修抑亦權宗亦不可偏上也。
  若言彼智至無差別也。
  釋曰牒救縱奪謂此救云向彈不可論其悲智增上且智增菩薩有小乘習怖畏舊習以智永伏故說增上有何過耶若於下約地前此觀劣行以縱之初地已上下約證智勝行以奪之與夫彈偏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