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二頌明第六地無住悲智現前。謂神通攝物故。知十二緣生眾生行故。六次一頌半明第七地。謂初一明有中殊勝行。後半明空中方便智。准釋可知。七若具最勝下三頌明第八地。略辨五義。一道勝。謂無功用道故。云勇猛無上。二力勝。謂智力摧魔。三蘊勝。謂超四魔境。佛地論第一云。煩惱魔者。一百二十八煩惱并隨煩惱。蘊魔者。謂五取蘊。死魔者。謂有流內法諸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名說為魔。既超天魔。既不為此四魔所動故。云不退也。四行勝。謂得無生忍。五因勝。謂此位正當大授記處故。次以有兩頌。明第九地。謂此地菩薩為大法師。略有四義。一諸佛加持名佛現前。二解了諸佛深密法。三為佛憶念增長慧力。四以德嚴身為眾說法。九若以佛德下十九頌。明第十地位分五。初八頌明三業殊勝德。於中初三頌明身相殊勝。次二頌半明身業大用。次一頌半明語業益生。次一頌意業殊勝。謂智導三業故。二若以智慧下四頌明三業廣大。即三輪攝化。初一頌身業。次一頌語業。次二頌意利可知。三若智煩惱下二頌明得結法位。四若得十地下三頌明三昧分文盡分受位分。並可知。五若蒙下二頌明大用難剛也。
  第三結歎其德中。三頌分三。初二頌法說。次三句喻顯。後一句法合。初中三。初一頌結前具諸行。次二句出因。後二句結前具諸位。初具行中。初二句明利他悲願悉已成就。故云無不果菩薩行海。悲願為首故。偏舉爾。後二句顯利他成就之行相。謂此菩薩但成就不空三業即是度生悲願果遂故。云見身聞名聞說法供養等。無不獲益。次二句出因者。釋此菩薩具一切行位所由也。上句標人。謂具諸行位故。名大士等。於此行位。相即在等。無礙自在。名威神力。下句釋義。謂彼大士。所以具諸行位無礙自在者。以得法性緣起之智根名法。眼照即理之行位故常也。無有一行一位不具一切故。全無缺減也。此兩句准義。令迴文於後。後二句結前具諸位。上句標位。十善妙行者。謂舉十地行行位等前諸行之位。諸道者。謂資粮加行等。下句難勝。謂此諸位出諸行寶故。次喻顯中。初句喻大士。次句喻威神。後句喻常全二義。後一句法合可知。
  第五無方大用分中。二百三頌分十。並顯三昧業用。一海印三昧門。二嚴淨下華嚴三昧門。三一微塵下帝網三昧門。四若歎下現供三昧門。五菩薩位在下現法三昧門。六有妙三昧下攝生三昧門。七菩薩種種下同世三昧門。八有勝三昧下毛光三昧門。九有勝三昧能出下主伴三昧門。十有勝三昧名方網下寂用三昧門。此之十門。初門依體起用。末後明用不異體中門。並顯妙用自在。
  初中有六頌分二。前五正明業用。後一結用所依。前中初一頌明現佛說法。二次一明體用自在。於中四義。一無思念分別。二無動佛功用。三一念遍十方。四方便多門。故攝無量不益。名化群生。日喻四義。准法應知。三次一應現八相。謂前云無量方便者。略示八相也。四次一現三乘攝化。五次一現雜相應機。後一結用歸本。於中初二句總結所現諸類廣多不可具說。後二句結歸。其定海印者。從喻名也。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內。印現其像。大集經第十四云。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為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故。分明見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曾得慧明。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見一切眾生心行所趣。釋曰。彼經但說定中心現眾生心行宜化不用。今此略舉十種。謂一現佛。二說法。三現通。四現舍利。五成小果。六現多劫。七眾生形貌。八現心樂。九行業。十音聲。
  第二華嚴三昧中二頌半分二。初二明業用。後半結歸所依。前中略辨行用。有七種。一嚴土行。二供佛行。三光明行。四度生行。五智慧行。六說法行。七十度行。後半中上句一切自在者。總結多門所成之行無礙成就。下句結歸本者。萬行如華。以嚴十身故。結行歸之。
  第三帝網三昧中。四頌分二。初三頌半明定業用。後半頌明定用所因。前中二。初三句明定心境一多無礙。後兩頌三句明定境一現一切。前中二。初二句明一即一切。謂以三昧等力。入一塵定。即成一切塵定。後一句明一切即一。謂前一即一切時。不壞不一故。云亦不增。後明定境一塵現多剎中二。初明於一塵現多剎。後半頌類通一切塵中現剎。前中二。初七句法說。後二句喻顯。前中二。初一句總標現剎。後六句明所現剎差別之狀。略顯十種五對。一佛有無。二染淨。三大小。四成壞。五正傍。後喻顯中。緣成似有。實則非有。故如焰也。諸塵互現各各一切。復不雜亂。布列成位。曾無障礙故。如帝網也。後類通中。如定一塵現剎既爾。餘一切亦爾。後所因中三。初三昧力者。此得標中。二解脫力者。謂不思解脫力。現此業用。如下文不思議法品說。於一塵中現三世佛剎等。三神通力者。謂約通自在。並如下說。
  第四現供三昧中。一十八頌分三。初一頌通標。次十六頌供一切標意入別顯。後一頌通結。初中二。前半頌通定。後半頌明遍供一切皆供依可解。次別顯者。欲彰定力殊勝。但就一手供一佛。即明爾所多供。於中。初五明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