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合時宜。五佛者。顯能說師。六摩竭國者。彰說有處。七觀自在等者。表非獨聞。
  二依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科為六種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此望前七。合前二三。餘皆同也。
  三依佛地論。親光論師。科為五事。一總顯已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教所被機。此望前六。但合信聞。餘皆同也。上來第一總料簡訖。
  自下第二正釋文者。今依龍樹六種成就科。釋此文。於中三。初總標五成就。二阿蘭若下。別顯四成就。後有十佛下。總別標顯眾成就。初中分五。一如是者信也。二我聞者聞也。三一時者時也。四佛者主也。五在摩竭提者處也。初中二。先別解信。後信與聞合釋。前中略敘七家。一智度論第二云。問曰。諸佛經中。何故初稱如是語耶。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
  二真諦三藏云。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
  三肇法師云。如是者信順之詞。夫信則所信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四智者師云。以文為如。以理為是。文以巧詮為如。理以無非為是。文巧理當。故言如是。
  五融法師云。如是者。感應之瑞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經以名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
  六隋朝遠法師云。阿難所說。如於佛語。故名如。為簡相似之如。故復稱是。
  七梁武帝云。如是者。謂如斯之言是佛說。故言如是。
  後合釋信聞中。略有九說。佛地論中。自有六解。一云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此總句為一釋)。
  二依譬喻。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三依教誨。謂結集時。阿難告眾。如是當聽。我昔曾聞。
  四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音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
  五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六依傳無增減。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
  七功德施論云。如是我聞者。顯示此經是佛世尊現覺而演。非自所作。
  八長耳三藏。依三寶釋。謂依佛寶故言。如佛所說是我所聞。如我所聞是佛所說。依法寶故言。如我所聞是稱理之說。如彼稱理之教。是我所聞。依僧寶故言。如我所聞是諸菩薩同聞。如諸菩薩同聞。是我所傳。
  九梁朝雲法師云。如是我聞者。將傳所聞之法。先當提舉一部。謂如是經教。我於佛聞。上來諸說。雖各有理。然今且用三家所說。謂智度論信相釋。佛地論無增減釋。雲法師釋。
  二聞成就中二。先與如是合釋。此如前說。後單解我聞。今應正辨。於中二。初釋文。後問答。前中二。先釋我。後解聞。前中佛地論第一云。我謂諸蘊世俗假者。釋曰。依此經宗。傳此教者既當位極。而稱我聞。即是無漏蘊上隨世流布。假立名言。即此名言稱實稱我。謂即四德真實之我。八自在我。因分有故。
  二解聞中二。初明小宗。自有三說。一薩婆多宗。耳聞非識。二法救論師。識聞非耳。成實同此。三譬喻論者。和合能聞。如大婆沙第十三說。
  二依大乘。亦有三門。一依法相。二約無相。三就無[得-彳]法界。初中四說。一耳聞非識。雜集第二云。耳界何相。謂能聞聲。瑜伽三十五云。數於此聲至能聞。故名為耳。二云識聞非耳。佛地論第一云。聞謂耳根發識領受。瑜伽釋論云。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釋曰。上二論以耳不能聞。要待發識。然後得聞故。或此二論。取二和合。文並通也。三云六法合聞。智度第一云。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四云。八緣故聞。謂即於前智度所說。加七八識。為染淨依。通依等故。成唯識第四云。由此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
  二約無相中二說。一依。二緣。能聞顯聞無性故。雜集第一云。問曰為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為識等耶答非耳聞聲。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為聞。眼等亦爾。廣如彼說。二依智度第二云。問曰聞者云何。耳根聞耶。耳識聞耶。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但唯一念不能分別。故不應聞。乃至意識亦不能聞。由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五塵。但識過未五塵。若意識能識現五塵者。盲聾之人。意識既行。應識色聲。答曰。非耳根聞。乃至亦非意識能聞。從多因緣和合故聞。不得言一法能聞。乃至云。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