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言直非直說者。五釋不同。一云詮法自性。名為直詮法差別。名非直說。一云長行名直說。偈頌非直說。一云十二分教中。契經名直說。餘十一分。名非直說。一云直爾說法。名為直說。以譬喻說。名非直說。一云如實說者。名為直說。方便說者。名非直說。言聚集顯現者。今且依未自在位。聞四字句。五心次第。以辨聚集。謂如佛說諸行無常四字之時。此中即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詮義。於聞者識。聚集顯現。然此義中。西方四釋。一云如說諸字。有率爾尋求二心。然未定知諸字所屬。無決定故。次說行字。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三心起。謂率爾。尋求。決定知諸字所屬一切行故。聞諸行字。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為令知義。復說無字。但有二心。謂率爾。尋求。未有決定。以未定知無字所屬。後說常字。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具起五心。謂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心等。於最後時。四字周圓。方能解義。總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後五也。十四相謂。四聲。四字。四名。一句。一義。名聚集也。一云說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其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唯尋耳識所緣境故。亦但緣聲。不緣字名。此之三心所變聲上。雖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緣之。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三相現。說行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三相現。說無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九相現。說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經十六心。有十四相。謂四聲。四字。四名。并句。及義。名為聚集。若不散亂。起染淨心。及等流心。若散亂時。生心不定。一云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於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緣聲字名。非現量故。由此然小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若不散亂。決定心生。若散亂時。生心不定。一云卒爾耳識。但緣於聲。同時意識。緣聲字名。若不爾者。尋求意識。尋何等名。此中曲有兩釋。一云四率爾耳識。各緣其聲。四同時意識。緣聲字名。是其現量。四尋求心。方得圓滿。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一云同時意識。容非現量。得緣過去。緣於八心。四率爾耳識。四同時意識。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問同時意識。既是現量。何得緣字名耶。
  答現量亦緣名字自相。不緣名義相繫屬故。上來且依未自在位。五心次第聞教聚集。若傳教者。是自在位。則非此說。所以者何。自在位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就領受。無障礙故。或有聞說先受持教。由純熟故。不待率爾耳識引發。及尋求等。雖有決定。或染淨。或等流等。或有字句增減之者。亦即非如前說相心數量多小。但隨所應字句而說。若具顯五心。如瑜伽第一及餘處章說。
  問此既說有本影二教。何故有聖教說佛無色聲心意識耶。
  答教說有無各別所據。今約五義。會其違相。一遮過顯德。二真俗二諦。三傳古非作。四悲願所成。五本質影像。初中為遮過患故說非有。為顯實德故說非無。如十卷楞伽第八云。如來不說墮文字法。若人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即妄語。四卷楞伽第三云。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是佛說。佛性論第二云。如實義者。如來無有色聲麤相功德可得。檢兜率偈讚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釋曰。此上意。顯有過失之色聲則佛非有。無過失之色聲則佛非無。然此非無。是不有之非無。不無之非無也。故密嚴第一云。或說菩薩入於諸地。乃至淨所依止。入於佛地無漏蘊界。常無變易。涅槃三十七云。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者。說色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故。說是常恒無變易。乃至云。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此經現相品說。如來六根。皆無有量。出現品說。如來三業。亦無有量。
  二真俗二諦者。真諦離相故說非有。俗諦隨機故說非無。金光明云。佛果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維摩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仁王觀空品云。若有脩習聽說無聽無說。如虗空法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釋曰。此上唯就真勝義說。兜率偈讚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眾生各各謂佛獨為說法。而佛本來無說無示。涅槃二十六。明菩薩具足多聞中。亦同此說。釋曰。此上雙約真俗以顯。
  三傳古非作者。謂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造。楞伽云。如來不說法者。緣本位法故。般若論云。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故。
  四悲願所成。謂佛所無有盡。三業應眾生者。皆是廣劫悲願。為眾生感。非自所有。故說佛果無有色聲。然即以此為他為自故。亦說有。下文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顯現自在法。出現品云。如來身遍一切處。乃至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無身故。為眾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