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路語業表是謂佛教。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評家釋云。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雜心論說。意亦同此。
  二依順正理。於四法中。用名句文三法為體故。彼第三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俱舍第一。亦有此頌。正理釋云。論曰。有說佛教語為自性。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語用音聲。為自性故。有說佛教名為自性。彼說法蘊。皆行蘊攝。名不相應行為性故。問語教異名教。是語名別體。教何是名。
  答要由有名。乃說為教。是故佛教體即是名。所以者何。詮義如實故名佛教。名能詮義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為體。舉名為首以攝句文。顯宗第三亦同此說。問豈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乃違評家正義。
  答眾賢論師。無適莫。但理長者即為自義故。順正理名等為正。發智論說。意亦同此。
  三依俱舍。通取四法。總為教體故。彼第一中有頌。同前正理。而長行但敘兩家無偏定斷故。彼敘云。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次後文中。釋蘊量云如實義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釋曰。准此論文。既無別斷。當知意在通取四法。問婆沙俱舍。只是一宗。豈應別立。
  答俱舍婆沙。理實無異。今且據文而有差別。一則不同正理定取名等。二則不同婆沙評家定斷。今故別列也。
  第二依經部宗。聲為教體故。正理十四。破彼計云。汝不應說名句文身即聲為體。無性攝論第一亦云。諸契經句。語為自性。且不應理。然此宗中。自有三說。一云十二處中。聲處為性。離聲無別名句字故。一云法處相續假聲為體。唯是意識所緣境故。一云通假及實。二聲為性。由前二說皆有理故。
  第三就大乘宗中。自有四宗。一真俗俱有宗。二真俗雙泯宗。三理事無[得-彳]宗。四事事無[得-彳]宗。初謂真諦理實故說為有。俗諦不壞故說非無。於中三。一隨相辨體。二唯識辨體。三會性辨體。初中復三。一唯能詮。二通所詮。三通諸法。初能詮中復有三說。一云教體唯是音聲。由聲是實名等假故。故深密第五云。如來言音。略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一云教體用名句文。由名句文有別體故。故成唯識第二。破經部云。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詞無[得-彳]境應無別。一云聲名句文合為教體。由前二說皆有教理為定量故。又深密第四云。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依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問教豈非一。如何辨體諸說不同。玄奘三藏。釋此義云。以假從實。聲為其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以體從用。名等為性。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生解究竟要由文義二種合為教體。瑜伽八十一云。諸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釋曰。此論意。顯無教則無義無義則無教。教之與義。不可離異故。合為體。三通諸法者。謂餘一切情非情境。所以者何。如來身二業。能為自身他身非身等三相應化故。意唯二化。非情已是心等現故。如佛地論第七卷說。又阿彌陀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暢菩提分法。乃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微妙音。眾生聞者。皆發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釋曰。此文即顯自身相應或非身相應。彼土無有實畜生故。依此三化。所顯之教。皆是通明三昧解脫。以為其體。
  二唯識辨中二。一本質教體。二影像教體。言本質者。諸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離識無別文義可得故。佛地論第一云。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此顯如來淨識為教體也。
  二約顯影像教體。謂聞者識上。所變文義。皆不離識故。佛地論云。佛說法時。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又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名為我聞。又無性攝論第一云。貫穿縫綴故名為經。此中即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釋曰八時者。舊人四說。一云如來說法。於八轉聲中。隨用一聲。逗機說故。一云佛說華嚴八會時故。一云依聲明論。晝夜各有四時。如來隨於此時。應機說故。一云依十地論。如來說法。離八非時。依八正時故。故彼論第十一云。如王懷憂。惱。病。恚。著諸欲。險處。無侍衛。纔侫。無忠臣。於此八難時。智臣不應語。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釋曰。尋上諸說。雖各有據。然勘梵本。並不相應。謂梵稱一瑟吒。此云欲樂。梵言遏瑟吒。此謂之八。而攝論梵本。則是一瑟吒。非遏瑟吒也。由其兩音相濫。致使時譯者謬傳。既翻欲樂為八。大復虗如時字。故勞諸德。擾動智海。玉巵雖寶。無當奈何。是故正譯。應云隨墮欲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釋曰。此文意。顯聞而欲樂成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