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斷不可斷故。論云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遠法師悞取此文。將為三時總具方成斷惑。一一各別。則不能斷故。釋云治必階漸。非定始終故。言非初中後。今謂不然。先定三時。後釋此文。言初中後者。有通有局。局謂一一地中所應斷惑。正斷唯在無間道中一剎那時。即於此時。說初中後。若依雜集說。十六心一一剎那經多時分故。彼第九云心剎那者。謂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無今有生時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竟名一剎那。若約通論如集論說。地別四通。於中前三正是當地治惑因緣。後一勝進為後方便故。彼第五云。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是名脩道中加行道。云何無間道。謂由此道。無間永斷煩惱。令無所餘。云何解脫道。謂證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云何勝進道。謂為斷餘品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故。後釋文者。經宗法性。斷惑依宗。不宜異釋故。論以前中後取之言。釋經非初中後之意。謂經說非三時者。顯能所斷無。自性無。非說情無。而言非也。為遮謬解故。反經而釋即由非故智離常。即由取故智離斷。離斷常故。智生惑滅。此時何有二體可得同不同時。雜集第七亦同此說。故彼中釋三種無上云。智行解脫。如次依止見脩無學。即復問云。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然從諸煩惱麤重而得斷。為斷如是如是品麤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麤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明生闇滅。由此煩惱離繫。令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是名為斷。集論第四亦同此說。問照惑無性。惑即滅。照智無性。智應三。
  答照無性理。順智違惑。故不同也。然此斷惑諸宗不同。依薩婆多。無間道時。惑得猶在。若無現得。使無所斷。由此無間。斷現在得。依經部宗。無間道時。所斷惑種應生不生。說之為斷。依大乘宗。自有兩說。一云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心不成就。如明與暗定不俱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此如成唯識第九卷說。一說即此經等非初中後之初中後斷。廣如前辨。問大乘二說何者究竟。
  答成唯識說。為引攝小根。權立斷義。名同實教斷故。說道惑不俱義。同小宗斷故。說秤低昂喻。半同實教。半同小宗。方成引攝。若全同異。則引攝不成故。名大乘權教。又小宗說。斷能所相敵。權大顯後有俱成失。權教自立。如秤低昂。還即不離俱成之過。謂秤衡兩頭終是一體。無能所治。不相違害。道惑不爾。一向相違。體非是一。若合同一體。則有明闇相乖。離別異軀。互不相及。何以爾者。依一向有能所治體。欲離俱成失。不可得故。其俱成而無失。唯法性宗爾廣如前說。具顯斷或。如別行章。
  三次一句云非言等者。是觀行相。謂此無分別觀智非世間言說所及。又不同聲聞依聲悟道。
  四次一句云出過等者。是轉依相。謂此地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轉依教。或初地已上。轉六七識。得妙觀察平等性故。此智證如依如而成。能依所依俱是常故。出於三世遷動相故。為簡地前未轉依故。論釋云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法。謂未轉依時。智依生滅識故。智亦生滅。今依常身。智亦常故。勝鬘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故。此經上文十藏品云。此菩薩於諸佛一向堅信。乃至云。知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乃至廣說。
  五末後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脫相。謂二乘果智。雖離我惑。猶有法執故。彼解脫猶有障[得-彳]。今此不爾。二障并習迷皆都盡故。云如虗空無障清淨也。
  三次一頌舉例顯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類顯地微。前中云寂滅等者。舉二涅槃。寂是同相。謂諸法本寂故。滅是不同相。謂滅惑者所顯故。佛所行者。行證也。寂滅之智佛圓證故。下句顯上離言。下半類顯。云地行者。地智行相觀理行事悉同上離言。
  四次一頌寄對彰微中。上半顯難所由。下半標對反顯。前中初句云智起佛境界者。正體智中。觀真如而得起故。真如唯佛親證境故。大地菩薩無親證耶。彼親當地此約圓滿。次句云非念等者。顯地智不可說故。非念謂不同思慧境。離心道者。不同報生意識智境彼皆可說。智非彼境故不可說。此亦反顯。下半反顯中。上句明地智難說。不同蘊等彼是色心可言說故。地智不爾。唯可內證。下句顯難聞中。云非心及者。非耳識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識思量故。
  五末後一頌舉喻顯微中。上半喻顯。下半法合喻。云如空中鳥跡者。證成前頌唯可內證不可說聞之義。謂空中鳥飛之跡。離四句故。難說難示。一跡相同空。空所攝與空無差別故。難說有為。二不無空飛之處故。難說為無。三唯一跡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四法應如是故。難說為非有非無。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見下法合。云十地義如是等者。謂菩薩地證智難說示故。由於證真空智處以不住相之名等詮故。此詮相難說示。四句同前。一詮相同於證真空智空智所攝故。難說為有。論云非如聲性故。二非無名等詮地差別故。難說為無。論云非無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詮相故。難說為亦有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