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第二迴向願得於無盡法門海分別演說。文中二。先明用前善根迴向願得法門以施。後作是念言下迴向願得等法界身業等。前中二願。一願得無盡法門稱機說法摧異道。二願得三世佛法海為物演說。於中二。先明演說。後為欲下明說所為。前中二。先明所說教。後悉得下明能說辨。前中十相。一說法海時於一一法。先生起其端。後方正說。二所詮。三能詮。四立前後。五正說。六顯意。七趣入前方便。八正悟入。九觀意。此應在第七。七應在八。八應在九。十起盡法喻主客等分段各別故。後能說中。先明心。於彼一一中。悉得法無盡。後獲無畏下明辨說無窮。後說所為中四。可知。後迴向願得等法界身等中十種。初二云遍法界。餘八云等。從多分說。此第十迴向名。亦從此立。於中。六云住者所依住。此有二義。一外依住處。二內所住位。如十住等。十云入者。趣入迴向門。亦隨順義。餘文易了。
  第三迴向願得見等法界無量佛十種及得十種平等文中二。先明用前善根迴向之所為。有九句。此第十迴向名。亦依此立。可知。後又願下正顯迴向。於中二。先願得十種平等。後如我下以己所得願普同等。前中願得與佛無異。故名平等。
  第四迴向願得如法界無量智慧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迴向。有十願。皆約真如法界為願。一得智。二見佛。三諸剎。四修行。五住佛智。六與眾生同一智性。七令眾生永淨。八令眾生順普行。九令眾生以普行為嚴。十令諸菩薩不失淨行。文並易了。
  第五迴向願得事一切佛皆令喜等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迴向。有十四願。文顯可知。
  第六迴向願善根同真如法界無起性正等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亦得真如法界為願。一不變如。二隨緣如。三諸法無性。四緣相離。五九世法一念顯現故。六空無煩故。七本來寂故。八不住方所故。九常堅故。十平等故。
  第七迴向願眾生成法師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有二十願。一從菩提心發言佛必護念故。二令眾生得佛智故。四令得了教理智故。五從無分別智中出巧辨說故。七令得現證之辨。如眼識現量緣境。非如意識待五識引故。若據梵本。乃云為眼法師非是如也。謂為眾生眼。令見正道故。八得念持力。不違佛說句義故。九無相之相是妙相故。十一說實教大乘。是建無勝幢。十二巧說法彼諸疑闇故。十三智於法藏。顯出義理。自在無[得-彳]故。十九以無我我所心。傳法攝生故。二十菩薩說法皆願迴向安世間故。餘不釋者。並准知。
  第八迴向願得離諸取著修迴向行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中十句。於業等皆不以取著而為迴向。可知。
  第九迴向願得為成一切智不為世間故迴向文中二。同前。正顯中二十八句分二。前十七句。變顯。後但為教化下順釋。前中二。初二於六塵不躭。四不求。五不著。八不求樂。十一不求樂緣令和合。餘文可知。後順釋中。七證無生極故。八眾行海嚴種性現成果故。九求明教法無[得-彳]智故。餘文可知。
  第十迴向本性平等心等文中二同前。正顯中三十句分二。前十句明能迴向心。後又為下二十句。明迴向所為。前中一了諸法緣成來即無差別。二了諸法無自體。四無諍者無此彼故。五了諸法不生。六了不失因果分位十地智心。餘文可知。後所為中。七云入十力輪者。證佛十力智。摧魔。如聖王輪摧敵故。八清淨行法之願。十四無畏菩提心者。其心勇猛。不畏生死拘礙違順動搖。不畏菩提難成眾生難度苦行難行故。餘文易了。
  第十一迴向願得正念清淨迴向等文中四。一牒前所迴向善根。二正念下明迴向所為。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應下。明迴向不應為。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淨下。明迴向利益。初中有二十二種。初三皆應有為字。略故不說。十云離二著者。謂人法二執。或我我所著。十一思惟緣起故。有緣起故無。有無無礙。非即非離。如是觀察。如是演說。十二云勇猛者。入生死海。運度眾生。不畏諸難。如帝釋幢降怨勇猛。十三幢。即帝幢。怨不能勝。為建立十地智幢。更無能勝。藏是堅義。餘文可知。三不應為中三。一標。謂不應貪有等迴向。二何以故徵。徵意云。菩薩大悲願常處三有。何以不迴向耶。三菩薩摩訶薩下釋。釋意云。若貪著五欲迴向。非大悲也。是故應以無貪等而為迴向。文中九句。可知。四將迴向利益中十句。一得淨信。二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三修淨大菩提道。文云大菩薩道者。恐是寫人誤錯。四具佛種。五佛得智。六捨惡。七離魔業。八近善友。九已成大願。十請與眾生設會。
  第十二迴向音聲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中。願令眾生得四十四種音聲。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加智字者。依智發聲故云智。意亦在聲。二十七總持金剛句音。謂此句音中。攝持多法門。而能壞灾危。不為天人魔梵等音所制持故。二十八於其聲中演出多字句。故名智藏。餘文可了知。
  第十三迴向願眾生得離過惡身等十法文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七願令得了信等善巧智。八信解者勝解也。信中深忍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