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因是淨業。謂同行菩薩道以願力迴向諸善根所得。非是竊盜罪業所感故。後才雖明德能。然欲顯是淨業所感方有此能故。從感因判文。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約所施僮僕性調順。順主教命善事順宜等。於中。初願約性調順作益事。二約順主以事受持故命。三約一向歸主。四約勤順行事。五約勤事。六約受教不忘亦無違拒。七約於主信樂敬護。八約淨業所感施時不戀。亦約亡相。九約一向樂主無背捨心。十約信順教命行事。
  三結。
  四意可知。問以僮僕施他。還令作僮僕。何如放之從良善根迴向益。
  菩薩行海。無善不修。此二善根。皆須脩習。但放從良。有三義關。一行海不具。二彼僮僕本願不滿。三佛果闕此應機之德。
  第四十九施自身為給侍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所施身。後布施之時下明能施之心。前中准梵本。應云以身布施為給侍時。其能施心中。梵本云布施之時生謙下心。生地敷心。生大地心。悉能忍受一切諸苦。不取自在生。給侍眾生下同依現。文中三。初布施之時一句總。次生謙下六句別。後安住下結。並可知。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四十願總分為三。身是總相。願通多種。准釋易知。初十願中三。云義利者。現當益故。世出世益故。離惡稱善故。福慧故。五中了菩薩行一法性故。六在三賢數故。七言必契真故。八令自他具信。他中得淨佛法者。淨即信也。餘文可解。次文此下十願欠一。於中前八別明願。後一總結。謂一供佛。二解法。三受。四持。五讀。六誦。其不忘等釋上持字。七自調行。八不調下調他行。後結可知。後又以下十願。一塔者。具云窣堵波。此曰歸宗之所。今此願云令與眾生作歸依。尊崇田中第一故。五云第一好施處者。如好地少種多收故。十中證得第十法界無量迴向行。如風行空。無所障礙。證字取契會相應之義。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第五十聞法喜悅身供佛中四。一聞法以身供佛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明以身施佛。後佛子菩薩下結前重顯。前中二。先聞法施身行。後心常憶下法施利他行。前中二。先明施身。後欣樂下聞法自利。前中二。先施身所因。謂聞法喜信故。後能以下正顯施行。後聞法自利中十種。一聞法欣。二樂。三信。四解。五尊敬說者。六讀。七誦。八受。九持。十行。謂由脩行。普入諸法善根方便故。此句亦是總結。上九種各多善根。悉能趣求獲得。故云善入。後法施利他中三。一同佛敷演。二說佛果乘。三利物根熟。後結善重顯中三。一結前聞信善。二安住下結前聞法自利。三亦令下結前法施利他。於中八。一斷疑。二心悅。三福具。四利物心恒。五成十地智。六近佛。七修淨土行。八供佛行。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後正顯中十一願。多分依前四行發。一由聞法。二法施。三施身。四供佛。初二願但依三四行。第三願通四行。第四願依一二四行。第五願依一二三行。謂聞說此義。施身。復為他說此義。所聞何義。謂聞佛身應現。常一常多。非一非多。機見無來。機謝無去。如水鏡中影。悉能分身。梵本云悉能普現。第七願同第六。然無功用。第八願依三四二行。謂但有佛身處。即隨往生。在佛眾會。第九願同第六。然三忍中諦察力大。依此為因。故不可壞。餘文及三結。四意並可知第五十一以身施一切眾生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欲下顯意。
  初中二。先明施身。後為不欲下明所為中二。先為眾生所得有二。謂一為令修善圓滿。二為令脩善不忘。後菩薩摩訶下為自身所作有十種。一能法燈照。二法樂攝。三法藏持。四法光覺。五隨應現。梵本云為世影像。六為行增上緣。七為解增上緣。八行平等慈。九行無緣悲。十普隨所應各令獲益。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既捨身與眾生。而願中乃多分屬佛者。翻劣成勝故。初中施身與眾生。即是近他屬他家。今翻彼故近佛。入佛地下翻准。此二翻順愚拒施行。三翻處凡家不調慳。四翻不依教行施。五翻迷教理不得涅槃。六知足是佛。今施身具知足者之行。故生佛家。七捨受身癡欲。得樂佛身之淨欲。八施身是生勝善。九害慳身賊。十依教施身。是護持行法。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五十二施身給侍佛中四。一施行。二菩薩爾時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欲下顯意。
  初中二。先標施行。可知。後於諸下釋所為。所為十句。三云護佛菩提者。謂為紹繼佛所得法故。餘文可知。
  二迴向行中。文二同前。正顯中十願。初二約侍佛用心。三約近佛。八翻勝劣之差及劣不自在故。餘文及結。并迴向意中十二句。並可知。
  第五十三施國中一切物及王位中。文四同前。
  初施行中二。先總標施物。可知。於後於諸下顯施所為。於中十一句。初一句總。餘十句別。總中云於世事自在是標。無繫下釋。標中世事者即王德等。釋中無繫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