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徹無有一法非所被。
  此皆明有等者二正立理顯被圓融即舉況以釋然有二意一舉前況後明法普被謂但依生等有佛性尚皆普為況事事無礙何有非所被耶二者舉後況前謂約圓融一即一切則無情之境亦是所被況前等有佛性而揀之耶言被非情者以所被情即非情故一即一切無情豈非情耶況色性智性本無二體無有情外之非情故思之。
  ▲第五教體淺深者無盡教海體性難思從淺至深略明十體。
  第五教體淺深中疏文分三初總次別後結總中亦三初標舉言淺深者十體之中前前淺後後深故下釋云從淺至深雖有淺深融通並為無盡教體。
  ▲一音聲言語體二名句文身體三通取四法體上三皆能詮體四通攝所詮體五諸法顯義體六攝境唯心體七會緣入實體八理事無礙體九事事無礙體十海印炳現體。
  一一音聲下列名至文自顯。
  ▲十中前五唯體後五亦體亦性。
  十中前五下三料揀總有四重一體性料揀相舉於外性主於內體者性相之通稱故若言體者通事通理若云性者唯約於理由後五中攝境唯心若約真心即通性故七所入實體即是性故八中理是性故九中必有理融事故十中無不具故是則約性亦體亦性約事但可稱體。
  ▲又前四通小後六唯大。
  二又前四下大小乘料揀可知。
  ▲前七通三乘後三唯一乘。
  三前七下三乘一乘料揀以會緣入實歸一實理即一乘故下三皆是一乘於義可知。
  ▲前八約同教後二唯別教。
  四前八約同教下同教別教料揀謂七八雖一乘七多頓教中義八是終教中義故屬同教前八皆同於義可知同教皆有故事事無礙海印炳現若非別教一乘無此義也於後三重料揀則前前無後後後後兼前前可知。
  ▲就前三中大小乘中通用四法一聲二名三句四文取捨不同各有三說。
  就前三中下第二別釋於中二先合釋前三後別釋後七今初以大小共同故合釋之於中三初雙標次雙釋後然大小諸宗下雙會。
  ▲小乘三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如是佛教以何為體。
  小乘三者下第二雙釋先釋小乘中二先總徵。
  ▲一云應作是說語業為體謂佛語言詞唱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
  一云下後別釋三釋即為三別今初語業為體者是標語即聲也謂佛語言下別顯其相謂言詞唱號評量論說言語音者謂如宮商角徵羽等亦如西方十四音即阿(上)阿(長)等言語路者言所行處瑜伽九十三云有情增語即是語路然瑜伽釋增語有二義一云增語是名名能詮表增勝於語二云有說意識名為增語今小乘不取於名正用意識是語行處亦是唇舌等言語業者即有業用如惡言既為惡業用佛之善言即善業用故梵行品云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此即語音語路又云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斯即語業言語表者表亦是業然業有表無表別今但云表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但是語表而非無表者令他生正解故耳識所取故又二識所取無表唯一取故又三無數劫求此表故是謂佛教者結也正出今之教體而云佛教者一依根本故二依相似故三依隨順故佛依如是名句文身而說今亦隨之故。
  ▲其名句文但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發智論中亦同此說。
  其名句下揀法亦通妨難故彼論自有難云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謂如說佛教名為何法答謂名句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等為答此難故論有此通此難但牒後段之文故疏略耳。
  ▲二云名等為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故。
  二名等為體等者此句標謂名身下列名次第下釋相次第釋上三名謂行列於名安布成句文為二依故云連合名等別相次下當釋。
  ▲聲但依於展轉因故謂語起名名能顯義。
  聲但下揀法亦通妨難謂論有問言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詞唱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為答此難故論有此通亦以此難但牒前文故疏略耳聲但依於展轉因故下論有喻云如世子孫展轉生法意云從父生子子言是其父之子雖語父名意在子體又子生孫孫是某孫雖舉其翁意在於孫孫如於義子如於名聲如於父則有三重中是教體故下合云謂語起名名能詮義即名展轉因也。
  ▲評家意取語業為體。
  評家意取等者論評家釋云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音所說他所聞故言評家者婆沙是諸羅漢同集而有四大羅漢為評家正義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覺天。
  ▲雜心論同俱舍論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謂若語為教體即色蘊攝名為教體即行蘊攝此乃雙存前二情無去取故致或言。
  雜心論同俱舍者以彼論第一亦有此偈而文小異耳論偈云廣說諸法蘊其數有八萬戒等及餘法悉是五蘊攝長行釋云八萬法陰皆色陰攝以佛語語業性故有說名性者行陰攝又戒陰色陰攝定慧等行陰攝故與俱舍同也論云下引俱舍文阿以當於名等教中而引以其情無去取二義隨用故於此引雙證前二既許俱通故下第三為取四法之體在文易了。
  ▲正理論中意符名等故彼第三釋前頌竟又云詮義如實故名佛教名能詮義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為體舉名為首以攝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