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因下第三總結所屬正結周遍含容以事事無礙故該取前三故皆別教分齊。
  ▲第四教所被機者夫教因機顯離機無言上說義深弘深未委被何根器。
  ▲若明能應者十身圓音今直彰所被。
  第四教所被機中二先總後別前中初躡前起後。
  ●後若明下約法揀定。
  ▲通有十類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
  通有十類下第二別也於中先標二門後前中下別釋其相。
  ▲前中一無信非器以聞生誹謗墮惡道故二違真非器依謗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故下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三乖實非器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論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
  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者即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論云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者誑他四者謗佛五者輕法下文具釋。
  ▲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經不入餘眾生手。
  ▲四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坐如聾如瞽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下經云設有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故。
  下經云設有菩薩等者即出現品如前已引。
  ▲後五顯所為中一正為謂是一乘圓機故出現品云此經不為餘眾生說即通指前五唯為大乘不思議乘菩薩說即正為之機謂一運一切運圓融行位即深不思議又能遍達諸教即廣不思議故文云非餘境界之所知普賢行人方得入等。
  ▲二兼為謂即時雖未悟入而能信向成種如出現品食金剛喻故地獄天子十地頓超大海劫火不能為障。
  ▲約未悟入故名為兼。
  地獄天子即隨好品大海劫火即十地品故彼偈云雖在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聞是也言約未悟入故名為兼者通外難也恐有難云既有頓超之益即是當機何名為兼通意可知。
  ▲三引為即前權教菩薩不受圓融之法故十地之中寄位顯勝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彼謂同於我法後因熏習方信入圓融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無實事故。
  權教極果無實事故者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前四因中則有至果皆無由修權因若入地後即入實故猶如百川浩蕩千里亦無究竟歸處究竟歸處即是海故。
  ▲四者權為即是二乘謂既不聞況於受持故諸菩薩權示聲聞或在法會而聾盲彰其絕分或示在道而啟悟知可迴心。
  或在法會而聾盲等者釋其示相略有二類上即五百在本會中或示在道下即末會初六千比丘也。
  ▲五遠為謂諸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今雖不信後必當入。
  五遠為中疏文有四一立理正明二出現品下引證三前三非器下會釋四又彼品下明惡是所為初一可知。
  ▲故出現品云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無為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二即彼品見聞利益中文。
  ▲前三非器是溺邪見第四非器是隨深坑故皆揀之今四及五明佛無厭捨故示而誘之熏其成種。
  前三非器下三會釋也一不信二違真三乖實然初一正是邪見二三非是邪見而皆配入邪見者然邪見有二一輕二重初一深重邪見二三即輕淺邪見謂但違真乖實皆邪見故又以經中但揀二處欲配前非器令盡故合入邪見之中第四非器即前狹劣二乘今四及五者即所為中四權為五遠為此二即曾無厭捨。
  ▲又彼品中明不信毀謗亦種善根謂謗雖墮惡由聞歷耳終省悟故又云如日亦與生盲作利益故。
  又彼品中下第四明惡是所為於中二初正明為惡後況出圓融前中亦二先引二經明其為惡後引二經明等有性前中初云彼品亦即第十見聞利益中經云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謂謗雖墮惡下釋成上義謗既有益應可謗耶釋云為遠益故非無罪也故地獄天子或由謗故墮於地獄法華謗常不輕菩薩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方受不輕教化故勿見謗有益便生誹謗又大般若中廣說謗法之罪謂此方墮阿鼻地獄此土劫壞罪猶未畢移置他方阿鼻地獄中他方復經劫壞罪亦未盡復移他方如是巡歷十方十方各經劫盡還生此土阿鼻地獄中千佛出世救之猶難若欲說其所受之身聞者當吐血而死故善現請說所受之身佛竟不說是知謗方等經非可輕也又入大乘論第一偈云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此人受業報實智之所說生墮地獄中大火熾然身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熾然大鐵犂具滿五百數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惱故疏云謗雖墮惡言由聞歷耳者謂惡道罪畢由音謗時經目歷耳熏其成種故得益耳言終醒悟者即五十八經云但以曾發菩提心故終自醒悟言又云如日亦與等者出現身業中長行文廣今當引偈偈云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令知時節受飲食永離眾患身安穩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聞名及以觸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是也。
  ▲又如大海潛流喻中明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故又破塵出經卷喻中若除妄想皆見佛智故。
  又如大海潛流下引二經明性等有初明具有後明皆見二經皆是出現意業之中前亦已引。
  ▲此皆明有自性住性即是所為況法性圓融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