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恒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恒守正念  習行眾善
  六有五十五願乞食道行時。分三。初十二願遊涉道路。次若見眾會下有十九願所覩事境。三見嚴飾人下二十四願所過人物。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樂  見處林數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耎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七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八有五願還歸洗浴時。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帀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九有十願誦習旋禮佛時。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足神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十有三願寤寐安息時。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次總結歎因所成益。若能如上。為善用其心。如此用心則內德齊圓。外不能動。以游心大智故人天不能動。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動。
  淨行品竟。

  賢首品第十二之上

  此品來意者。夫行不虗設必有其德。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收前行願成信德用。故次來也。又前智首舉果徵因。文殊廣顯其因。略標其果云獲一切勝妙功德。故問賢首。今廣斯言。是以偈初躡前起後。此來意也。釋名者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吉祥勝德超絕名首。即以此名菩薩。演說此法。賢即是首。以當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