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辨對境發心。以境無邊故心無邊。有十一句者增數十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何者為十。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東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東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東北方起。西北方入定東南方起。東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為十。
  第三定自在者。由前大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處非一。入出不同。故云差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大三昧善巧智。
  第四智巧現分三。初標。
  何者為十。
  二徵。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徧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修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一一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
  三釋中分三。初法說。二舉喻。三以劣況勝。今初法說中亦二。初十句別明展轉深細。
  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
  第二總顯離相分明。
  佛子。如羅睺阿修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佛子。彼阿修羅王雖化其身長十六萬八千由旬。然亦不壞本身之相。諸蘊界處悉皆如木。心不錯亂。不於變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諸樂。化身常現種種自在神通威力。
  二舉喻。
  佛子。阿修羅王有貪恚癡具足憍慢。尚能如是變現其身。何況菩薩摩訶薩能深了達心法如幻。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一切諸佛出興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猶如變化。言語音聲悉皆如響。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三以劣況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超過世間遠離世間。無能惑亂無能暎奪。佛子。譬如比丘觀察內身住不淨觀審見其身皆是不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
  第五觀超絕中分三。初法。二喻。三合。異前化現故云法身。法性包含故一時頓見。由此異故無能暎奪。故云皆無所著。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後總結。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妙光明三昧。
  二妙光明大三昧。分三。初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調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
  二釋。分二。初法中分四。初明身雲展入。
  是諸世界種種不同菩薩悉知。所謂世界雜染。世界清淨。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來往。如是一切菩薩悉知菩薩悉入。
  二明身智俱入。
  是諸世界亦悉來入菩薩之身。
  三明其卷入。
  然諸世界無有雜亂。種種諸法亦不壞滅。
  四明展卷無礙。
  佛子。譬如日出繞須彌山照七寶山。其七寶山及寶山間。皆有光影分明顯現。
  二喻文有二喻。喻前互入無雜亂義。文分為二。一寶山光影喻。二幻師善巧喻。先喻有五。初明日光影現喻。七寶山者即七金山。如十地末所列其名。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山間有七香海。海現日影。山以淨金亦能現影。
  其寶山上所有日影。莫不顯現山間影中。其七山間所有日影。亦悉顯現山上影中。如是展轉更相影現。
  二明兩影互現。正喻菩薩自他互入。以彼影明淨如今之鏡。故能互現。
  或說日影出七寶山。或說日影出七山間。或說日影入七寶山。或說日影入七山間。
  第三得名不同。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影從山上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中影時。此所現影從山間出入七金寶山上。故正入時即名為出。
  但此日影。更相照現無有邊際。
  第四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古德立帝網義。經有帝網之名而無廣說之處。以昔未有此品經文。故此一段文可誠證也。
  體性非有亦復非無。不住於山不離於山。不住於水亦不離水。
  五明體離二邊。既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謂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現分明故非無。不住不離者。謂不住成上非有。不離成其非無。若有定住則不能相入。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故不住不離方能相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安立之相。不滅世間諸法自性。不住世界內。不住世界外。於諸世界無所分別。亦不壞於世界之相。觀一切法一相無相。亦不壞於諸法自性。住真如性恒不捨離。
  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