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無礙。故存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中。既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
  補義曰楞嚴說九地為因因。十地為因中之果。等覺金剛喻定為因圓。即入妙覺。古師皆依仁王瓔珞釋之。似無容議。唯此經圓宗。逈異諸經。故古德以差別平等二種因果。總判全經。且差別中有因因因果。平等中有果因果果。以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難與三乘漸教同日論也。請試論之。唯此經以智立體。即毗盧遮那普光明智為根本實智也。以行成德。即普賢稱法界性所修妙行也。故二會普光明殿。文殊說十信法。正以文殊為根本大智而為行本。此智乃佛之果智。今為發覺初心。是以果智為因心故。此經不立信位。以後四十二位總不離普光明智信地故。所謂發心畢竟二無別故。六會他化說十地法。則行布門中差別因圓。今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說十一品經。而首十定品說普賢十種三昧而判為等覺一位者。此正以普賢十種三昧妙行。融前先後差別之相。以成一位真因。以為因中之果。故古德以前九品謂生解因果。融前差別支流。入法性海。是為等覺。以後普賢行品辨因該果海。如來出現品辨果徹因源。為平等因果。是為妙覺。謂會前差別之因果而為圓融果海。是為果果。此通辯毗盧遮那廣大因果。以稱性而修為真因。頓契法界為妙果。以顯我毗盧遮那曠劫修如是因感如是果。欲令菩薩頓生圓解。以便依此圓解發起圓行。故判此前十信起至後如來出現三十一品經。為修因契果生解分。疏中單就等覺一位辨其有無。特未申明通途大旨。故令學人難知歸趣耳。
  大科七重會普光明殿。有十一品經。前十定等六品明等覺位。為差別因圓。今文六品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總顯深廣。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用廣大。後一品明智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後品就通明用。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就。二始成下別顯三成就。三與十佛剎下別顯眾成就。
  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無有攀緣。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悉得開悟。隨宜出興不失於時。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二中分三。初約主顯時。二於普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於中十句。即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句。總句即前結成正覺故。一入剎那際三昧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清淨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初剎那際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即住於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次現如來身即攝得佛平等。謂依上一切智現身利樂有情故。三清淨無礙。攝三句。謂清淨攝二句。一攝到無障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淨。二攝不可轉法。由清淨故他不能轉。無礙者即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止無有攀緣。即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依世間故。非諸世所能攀緣故。五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即普見三世。以見三世平等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即身恒充滿一切世間。現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七無所染著。即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諸法善決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不失於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其勝解而示現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生不失於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調伏有情攝受付囑皆不失時故。十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餘五句。謂到佛究竟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成。可以意得。餘如昇兜率品辯。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第三顯眾成就中五。一舉數。二靡不下歎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意。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於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隱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恒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
  二歎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餘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後二行體。一定二悲。後五勝進德。前三同佛三業大用。可知。後二同佛無住涅槃。初句釋。謂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靜。後句結德屬人。
  其名曰金剛慧菩薩。無等慧菩薩。義語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常捨慧菩薩。那伽慧菩薩。成就慧菩薩。調順慧菩薩。大力慧菩薩。難思慧菩薩。無礙慧菩薩。增上慧菩薩。普供慧菩薩。如理慧菩薩。善巧慧菩薩。法自在慧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