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智即是意加。後讚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後勸。今疏但云說主總敘而已。經本願力應云住本願力。諸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轉彼行深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者決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行與覺念。猶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二正顯勸辭中二。先讚。即口加也。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後正勸文有七段。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次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則不可。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棄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第二勸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在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轉。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廣利眾生。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度河同涉理故。趣寂為垢故應勿住。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第五勸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勸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後汝應下結勸。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三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無量。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第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二。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以諸佛下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既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云即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眾生故。然勸有四意。一為引定性二乘。二為警漸悟菩薩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法流之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趣永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
  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德勝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
  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於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十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淨。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論云一切菩薩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前諸地變化。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前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