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8-华严部

2-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纲-唐-澄观-第238页

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
  四有三對。明調伏界無量。初二對明以何等心。於中初對隨眾生信樂種種天身。菩薩以名色身化故。謂心隨其樂同修天行。得大身故。口隨其信。以名句身說彼行故。第二對知昔根欲不同。以隨類音稱根說故。次一對以何等行。謂知現在心行不同。以徧趣行說對治故。
  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五有三對。明調伏方便界。論云置何等乘。謂置三乘故。初對為聲聞說智道。令證滅故。次對為緣覺說深智。令知因緣故。後對為菩薩說地度集成事。稱彼方便涉有故。
  上治有量障竟。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第二修無功用行中二。先加行趣求。次佛子此菩薩下正顯修行。今初。先牒前無量為所趣求。我悉下要期以無功無相攝取彼境無分別者謂不取性相。忘緣等照即無相觀也。加以無功無相尤勝。然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八地方證。今要心住彼故云應以。由功用行此已滿故。此則修行無功。非如八地任運無功也。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
  二正顯中。初牒前觀智。次常勤修下是修行相。方便已下是所修法。即前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既以無功無相智修。能治功用有相之障。後安住不動顯觀成相。此即行成不動。非如八地相用不動。
  上治有功用障竟。
  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
  第三無有一念下辨雙行勝差別。文分四別。一二行雙無間。二常不捨下信勝。三此菩薩於念念下能作大義。四佛子此十下菩提分差別。四中。前三別顯。後一總該。三中前一自分。後二勝進。今初。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者正顯雙行無間之義。謂不捨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為止觀二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次行住下顯無間時。謂四儀睡寤。舉睡夢者以眛況審。
  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二信勝者論云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者專念忍可。即是信義。常信前十無量二嚴佛境。故名為勝。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二作大義者一念頓具十度之行。義利廣故。念念修起故名為作。文中二。先總明。次何以下徵釋。徵云十度行異。一念寧圓。釋文分二。先明能具所以。由悲智雙運故。後所有下顯所具之相。檀通悲智。忍唯約悲。餘皆約智。然此中十相。意令一念十相不同故。前六可知。但釋後四。方便涉事云無量智。以是智故。又能出生施等行願以攝眾生。故名方便。願中。由此願智雖求八地已上上上大波羅蜜。攝取彼勝行故。次力中。以是智故遠離布施等障。故不為彼動。智中。以是智故布施等一切種差別如實了知。為化眾生。故此四相皆從用立名。一念具中。念念皆然。初心欲修至此方得。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四菩提分差別中有四種相。前二攝善。後二離過。一依大乘行。謂十度自利。此即大義。二四攝者即依教化眾生。三四持等。即依煩惱障增上淨故。謂依四持為所住處。以三解脫為所依門。修行三十七品則得煩惱障淨。任持自分故名為持。亦名四家。所住處故。四者一般若家。此是能照。二者諦家。即是所照。三捨煩惱家。四苦清淨家。由初二勝業。離此惑苦。四略說下依智障清淨。以無所不具。離塵沙無明。
  上三雙行勝竟。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第四前上地勝差別中二。初明勝前六地。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勝後三地。勝即增上義。前中二。先問。問意云若先已具。此何獨言。若先未具何得成此。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目在行故。
  後答中三。初標。次徵。後釋。釋中二。先別顯此地勝相。功用行滿即自分滿足。得入下勝進趣後。由此二義勝前智慧。即八地證智。自在即五通大用十自在等。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