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謂於五地中以十平等深靜心。遠離四地身淨我慢。此用深空滅彼二我。故此勝也。二四地中以道品治三地正受出沒等慢。此用空觀以離作受故勝。三此地方便。但用十平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無。一切蕩盡故此勝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中二。先總明修心。悲增心中修故。為未滿菩提下兼於自利。亦修所為。言悲增者前觀十平等已起三悲。今十門觀緣。彌悲眾生纏於妄法。
  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次別顯中二先明修行。後而恒下明修勝。今初又二。先發勇猛修行。謂勵志始修故。後佛子下明丈夫志修行決終成故。又初即悲智勇修。後則窮證性相。今初。先智後悲。智中先智後厭。初中上二句明緣有合離。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如無明緣行等。後二句明緣有具缺。集即是具。謂業惑隨闕。必不轉生。如雖有行無愛潤等。後我如是下厭。既知有為苦過。必斷和合集因。然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
  二大夫志修中初厭相。見彼有為多過。是對礙法故。故厭之。次無有自性下證性。由了有為自性同相本無生滅。便能滅於對礙而與理冥。
  而恒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第二修行勝者謂不住勝相現前。故有三種勝。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以是不住所以。躡前大智而起悲故。二即得下般若體現勝。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是別稱。無礙佛智雖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明即門也。三成就如是下即般若用勝。亦是不住之相。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有為。後二句見理不壞事。故不住無為。即有為涅槃平等證故。以菩提下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又俱未滿。故俱不住。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先明空定。後如是十無相下例顯餘二。前中復二。先舉十上首。從此菩薩下總結多門。今初十中。疏依論釋頗難會。次依涅槃釋之云。前八證實空。後二起用空故。言入空即彼內空外空。內外十二入故。自性即性空。非今始無故名空。第一義空名義全同。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謂前空但空第一義。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彼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謂是非亦當體空故。如是空空乃是二乘所迷沒處。十地菩薩通達少分。故名第一空。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羅蜜。合即內外空也。合無合故。起即有為空。八即無為空。如實即無為故。不捨等二名義俱別。若欲會者。九即無始空。無始不離生死而即空故。十即無所有空。謂離與不離皆無所有故。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次結餘可知。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第四不壞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攝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此為進善。後起大行。今初。不壞心者。由障滅行成。若智若悲皆不退壞。文有十句。初總。餘別。有九種不壞。一信理決定名決定心。二行堪調柔名純善心。三不怖甚深名甚深心。四自乘不退名不退轉心。五勝進無息名不休息心。六泯絕自他名廣大心。七利生無邊名無邊心。八上求地智名求智心。九巧化眾生名方便慧心。亦可對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九並堅固皆云不壞。十皆具足名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第五自在力勝。初顯其相。後佛子下結其分齊。前中十句。初總。不懼下別。總云此心者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論云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別中九句。依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懼異論即能伏他力。二上入智地即斷疑力得法空故。三自乘不動力以離小故。四密處信力趣境智故。五諸魔不壞力精進故。六治惑堅固力住智明故。七徧治力具三空故。處有不染故。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九智障淨力即前上求智地。前智居中。導二悲故。此智居後。顯悲智相異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順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