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戒下結成益生之戒。前中顯此戒增有五種義。一智。二願。三行。四集。五集果。今初。言智者謂善知眾生苦因果故。文分為三。初總明知因。二於中下別顯知果。三佛子下結成苦因。今初總中。果有三塗不同。因有三時階降。論名時差別。疏有多義。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十惡即分為十。初殺生中。殺令夭折。不終天年。故得短命。即正惡等流。二未死受苦故獲多病。即方便等流。怖無精光感外增上。資具等物乏少光澤。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二盜損彼財故獲貧窮。令其不得稱意受用。故共財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損耗。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三婬中。令其妻不貞良方便詃誘故。婬之穢污感外臭惡塵坌。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四妄語等流。又誹謗約違境。被誑約違心。言無實故。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五兩舌中。令他離間親友成怨故。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六惡口中。語體惡故語用惡故。言恒有諍。違惱他人。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七綺語。言無人受機不領故。語不明了自綺錯故。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八貪欲中。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九瞋恚中。二種等流似前輕後重。見其不可意故求其長短。二惱害彼故。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十邪見。還生邪見之家。心見不正故多諂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
  三結成苦因。無邊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
  第二是菩薩下明願。依智起願。願為眾生自修善故。但離惡因惡果自亡。願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願起行。如誓修故。於中初依前願以起自行。後亦勸下依於自行正攝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眾生故。生十種心。謂依前攝善。起悲攝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拔眾生。悲心能起利眾生事。故名為集。集者益物之心。就中別相為八種眾生。一於惡行眾生令住善行。故名利益。二為苦眾生令得安樂。三於冤憎眾生慈不加報。四於貧苦者悲欲拔之。五於樂眾生愍其放逸。六於外道攝令正信。七於同行者護令不退。八於攝一切菩提願眾生取於自己。九觀彼眾生乘大乘道。進趣之者敬之如師。十觀集具足功德者敬如大師。後二通攝為一菩提故唯有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勝上欲。欲拔濟故。約前拔濟。通有四種眾生。一化顛倒眾生。二化欲求眾生。三化有求眾生。四化梵行求眾生。文中為十類。初有一類。二有五類。三有二類。四有二類。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觀所化。次我當下興拔濟心。前即所治。後即能治。今十類生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濟。十中初一解邪。餘九行邪。且初。
  作是念言。眾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
  第一化顛倒眾生。先所化中。邪見為總。謂四顛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見。常樂二倒名為惡慧。我淨二倒名為惡欲。惡道稠林者結其邪見。為諸過因。上為所治。
  我因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
  後能治。住於正見翻上邪見。真實道翻上惡道稠林。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闘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眾生中有五類。分二。初三化現得五欲受用生過。後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時過。前中。即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今初。已得之物不與他共。於費用時生瞋過也。先明所治。互相破壞。有二。一闘諍於言中。二分別彼我。乃對冤於心中。瞋恨已下結其增長。由瞋恨故思念作報。身心惡行熾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瞋。如來之慈乃名無上。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
  二化無厭財眾生。求時無厭以生貪過。初所治中有二。一貪取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