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正明發趣果。後佛子是名下總結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法中亦四。一問。二知。三行。四到。知是明解正能發趣。然由問故知。所以先問。知意在行。行必能到。初地已滿而更問者一問勝進。二問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故。問中相及得果者。相即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故。謂諸地能所觀相。得者即正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間出世間智故。相即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即後得。後得緣俗故名世間。無分別故復名出世。
  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第二明知。由問故知。知不異問故。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
  第三佛子下行。次由此下到。並可知。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
  第二喻中。初喻前問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資具方便。具資糧故。不迷多約利他。資具多明自利。次佛子彼大商主下喻知。善以智慧下喻行。四乃至下喻到。
  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
  第三合中初合知。然後下合行。安隱下合到。喻中略行。合中略問。欲影顯耳。
  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第四結勸可知。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第二佛子下總結地相。行修已竟故於此結。前說分齊深故說其一分。此中廣故說所不盡。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
  大文第三攝報果。利益勝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後是菩薩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復二。初上勝身。顯其報勝。後能以大施下明上勝果。今初閻浮提王者。即鐵輪王常護正法。應是行勝。
  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二上勝果者。依前王報。起於勝行。是身之果。於中二。初行。後願。前中亦二。一大悲利他。謂若施若攝。
  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二不失自利。正作利他業時即不離念佛等故。謂利他事中迴向菩提故成大功德事。不生分別故除諸妄想。順理合體故云不離。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二復作下明願有十一句。前七自德。後四攝化。首唯是總。謂大菩提位尊高故。妙等唯別。勝大亦總亦別。導謂分別法義。將者令他得證義。滅諸煩惱故。後二約智。前因後果。帥者教令入正道故。後句以大菩提而教化故。
  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第二出家果中。初捨俗出家。後既出已下謂既為眷屬修行。剋證禪定勝業。勝業有二。一者三昧勝。即勝定體。二三昧所作勝。謂因三昧得見佛等。文有十一句。明其二利。初二句自利。一見百佛者。十方各十他受用身。二知神力。取其所加。次四句利他。有信機者。動剎現通。次三有悟機者。往剎光照正授以法。次有二句竪論二利。留命住劫。後三句二利速疾。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四願智果。正願久積。以智內照故。其自在示現難可窮究。則顯上來百數彰地階差非定爾也。今行合法界。是圓融實德。故云過此。
  下偈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若人集眾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第二應頌四十六偈半。大段分二。初正頌前。次二結說。前中分四。初十一偈頌住分。又四。初二頌依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