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
  第二攝將迴向下文總有二十一門。大文分三。初九門別對十一句善根以明迴向。即自分。次四門通顯迴向之意。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明迴向。即勝進。今初。即為九段。第一願聞法見佛。修二利行。對前二句。於中初一願總明。餘皆別顯。今初初句牒前。次願得已下正顯願辭。一切境界者。文局初段。義總該於二十一段迴向。皆一切境。此一切境廣大如法界。理事事事皆無障礙。如此境界。皆得增長成就。次別顯中二。初云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一行經願聞法受持。即成上廣行法施之義。次云願得憶念下一行半經。願念佛修行。成上饒益無休。於中先正明念佛之行。次又願以此善根下四行經。迴念佛善成二利行。於中亦二先總為一切。徧於時處修菩薩行。後一切諸佛下別明修行梵行。為萬行之本。故偏明之。於中有三。初一行餘經。總舉所願。次所謂不破梵行下四行半經。列所修之行。於中有二十梵行。與智論所列十界多同。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通用性戒而為根本。今開十為二十一。疏依經次第。會論十戒。經不破在初者。謂持四重十重。若犯此者。猶破器無用故。二不缺者。謂持僧殘。殘如器缺猶可修補。三不雜者謂持方便。若念破戒事染心共語。聞環釧聲皆名為雜。四無點者謂持波逸提。如白圭之點。雖則可磨亦不為也。六無失者定心相應。乃至吉羅亦不誤失。六緣不能壞。上三皆不穿戒。穿如漏器。不堪受道。前六皆律儀。七即智所讚。八無依者不依名利果報。九無得謂不得能持所持。次增益下三。皆隨道戒。十揀小道。十一顯是佛行。十二兼能通達非道。故云無礙。十三無著。即見真成聖。次無諍下四。即具足戒。謂觀中道具事理故。一事理無違。二順理而行則心常不滅。三心能詣理。故云安住。四對餘超勝。故云無比。次無動已下皆隨定戒。謂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雖示十法界像。無戒不行而寂然不動。順境不能亂。違境而無恚。次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已下七行經。第三通難釋成。有伏難云菩薩期心先人後己。今先自行豈不相違。故下釋云但自修行即為益物。此亦成上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及以菩提心長養善根。文中二。初正明。二重徵釋。今初。若能一句總明。次令一切下別顯。有十二句。總顯持犯。次何以故下徵釋中二。初正徵反釋。後重徵順釋。今初正釋中有八行經。文有十句。徵意云自他行異如何自行便是為他。釋意云自身不正。其令不從。故上自行便為利物。次何以故下重徵順釋。有六行經。徵意云石雖不利而能利刀。自雖不行何妨利物。今云不能益者其故何耶。釋意云若自犯教他。便成顛倒。菩薩無倒。必言行相符。故要如說而行方能如行如說。文中先總明。後菩薩下別顯。
  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眾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滿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眾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眾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眾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辯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眾生精勤修習。得徧法界無量自在身。得徧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眾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迴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為令眾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第二門願得廣演以益自他。亦成上文為調御師示一切智道。文中有三。初以法施一句。牒前起後。次所謂下正明中有二。初一願總明得法。文有四節。一得法。二解脫。三益機。四摧滅。次云願我能為下別明演法。釋前文四義。文有五節。初二句總明。次於一一法下明得法。三獲無所畏下明能演。四為欲令一切下四行經。明所為機。五作是念下五行半經。明自修成德。即為物勤修自成己德。成十種德。初二云徧。徧於理事。餘八云等。兼等無礙。次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總結中。上成自德。亦為攝生。故復重云為令眾生成一切智。
  上第二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滿等法界無量利益眾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滿。如我所得。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
  第三門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