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如法界性。二等事法界。經云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三等理事無礙法界。經云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則相無礙。皆其類也。四等事事無礙法界。經云一切佛剎中現一切佛剎。然其四事全等四種法界。融而無二。故此能等即是所等。非有二物而可依之。故上稱入。入無所入。本業但云法界無等。入言即斯意也。釋云。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第一中道。即是所入。皆一相照即是能入。此二無二。即是法界。故不可但以事法界為名。言無量者。約理則無分量。約事則無數量前迴向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在即以法施及諸相應普賢自在大善巧德。為其位體。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住法師位。
  第二廣釋中。大文分三。初明所迴善根。二以此善根下攝將迴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安住下迴向成益。初中先明行依身位。第二廣行下依位起行。今初言離垢等者如十地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內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白繒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相知得彼定。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羣生。名法師位。然此位滿。總有五重。一信滿如賢首品說。使得灌頂而昇位等。二約解滿如灌頂住。三約所滿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等。四善巧願滿。如此位辨。五約證滿如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皆名位滿。若約圓融。但一位滿即是究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即得餘位。總一法界受職之位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全攝無礙。
  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諸眾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捨一切善根道業。作諸眾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眾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
  二依位起行中二。先明起行。後佛子下顯其行成。又前即利他。後明自利。又前明自分。後顯勝進。今初中十一句。初總。餘別。別顯慈等皆是法施。夫法施者生解之妙方。起行之根本。入聖道之階漸。越苦海之津梁。古德云此經中託人以弘道。多歎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每引普賢為末篇。故知法施之功。過財施之難喻。於中十句。一慈悲安物。二益物無息。此二即廣大心。三大心長養。四究竟調御。此二即第一心。五法日普照。六等勸修善。此二即常心。常愛眾生同於己故。名為平等。七心淨無礙即不顛倒心。八示果寶渚故云商主。然寶渚即涅槃菩提之果。九導以萬行之因。此二即第一心。十增長不壞為護念也。始令發心。終令成就。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次云佛子此菩薩以法施為首下顯其行成。初牒前法施。攝受下五句。正顯成相。然所向者特此善根耳。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既憶念已修菩薩行。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眾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讚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玷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讚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著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令一切眾生皆得開曉。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令一切眾生離諸纏縛。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癡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