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令生局見耶法性一向不分析耶乍觀則文同水火審推乃義符膠漆何者如其不委分析何以明法相不混然融通何以袪法執融則融於分析析則析於融通非唯不互相違抑亦遞相成立不爾聖人設化本欲利根豈所說法互為矛盾此則各據一趣入之義門但冀通玄理應勿生偏滯也。
  鈔真妄俱空下以此科正辯二諦空有即離別今初二句疏文正辯二諦空有別義也此中有三宗之義不同此真妄俱空一句即性宗義釋疏二句以為能別非獨下二句所別二宗義空宗則真空妄有以上仁王及次下中論智論皆明俗有真空故言妄空真有者法相宗義也以初俗則空後三俗及四真皆有故今云真妄俱空則二諦空有與餘宗別也。
  ▲鈔真非俗外下釋疏中次二句文明二諦即離別中即義也其中有二例釋初約義齊故影略以明之二則下約義不齊不壞相以釋也以妄必真無自性故即俗可言真也如說波即濕亦有真非妄即真如不變也有濕非波即靜水故佛已證故者上約法釋此約人說以佛所證之真不可言即妄也但言下成前引證可知。
  鈔由上二諦下躡前二諦略標法性宗中道以揀法相中道亦應名中道別也。
  ▲鈔且約空為真諦下以二諦多門故云且約。
  ▲鈔不同始教如龜毛等者此揀法相妄空義以彼說徧計情執此一如龜毛兔角是以為空依他似有此性不空今以依他有法因緣無性即空空即圓成而不壞因緣故雖空不斷為即俗之真故揀不同彼也言若有定是有下更以境對心明之影取前段若空定謂是空便墮斷見。
  ▲鈔中論下引證雙證上即有之空即空之有及以境對心之義也。
  ▲鈔非斷非當下結成中道可知(已上皆釋上標中不斷不常四字也)。
  ▲鈔若滅故下揀別法相釋上標中中道妙旨不唯約事八字也。
  ▲鈔上則下順結也言不壞有無而離有無者即結上釋中即有之空雖空而不斷即空之有此有非常等文也言有之與無非一非異者結上非斷非常即中道之文也餘文可知。
  鈔以性滅為滅等者謂所相有為諸法體性當體即滅非謂真如體性即滅也以有為法體性即滅方歸真性揀別法相有為法前生後滅今以全性隨緣成萬法時即生即滅以全無自性故言不為愚者說者以滅義甚深故無智之人難生信解恐謗法墮惡道故。
  ▲鈔淨名云下即菩薩品彌勒章文也言三世皆空下鈔詞明生等皆無定相會三世相即歸性空也。
  ▲鈔故起信論云下但取四相俱時而有一句證成四相同時也彼疏云若至心源得於無念則能遍知一切眾生一心動轉自相差別以一切眾生皆同本自無念故又四相中各即無念故云以無念等故所覺四相本來無起待何而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一心所成無有前後離淨心外無別自體無自體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然本覺者如夢四相唯一淨心無有體性可辯前後說言俱有且為融其前後則同時亦假施設是故不唯諸惑四相同時一剎那中四相皆爾。
  ▲鈔所相法體者一切有為法也此有為法無自性故隨法性而融通也言能相之相者生住異滅此能相於有為法上有生滅等相有為法既隨法性融通故能相生滅之相亦即生即滅無礙也。
  鈔疏緣境斷惑等者易處大科難處略科大分為二。
  初總出教意(疏緣)二消釋疏文分(二)
  初總科兩段(而疏)二別釋分為(三)
  初影出緣境(今初)二依文斷惑分(二)
初不二而二(二)
  初牒定能所(若約)二方釋兩義(二)
  初不二(今且)  後而二(無二)


  後二而不二(二而)

三別明證理(二)
初順明(二)
  初惑即能證(照惑)  後智即所證(言照)

  後反顯(非智)





  鈔故十地經云下以斷惑之義稱難故先出教意也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故皆非三時也言此智漏盡下且就見道智斷惑分為三時如燈焰非唯初唯中唯後燋炷一一推徵三皆不斷已上經則約性故不斷如燈焰初中後總取方能燋炷前中後取故三時總取方說能斷已上論文則約相故斷大品云菩薩非初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而得菩提譬如燃燈非初焰燋炷亦不離初焰後焰亦爾而炷實燋龍樹判云佛以甚深因緣答涅槃二十亦云五陰雖念念滅而有修道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故上經論皆顯性相無礙無斷之斷大意可知。
  ▲鈔而疏有二節下疏雖有一節約鈔釋中影出一義以對前始教中三義故今科為三節也。
  ▲鈔若約緣境下真體無二故不二不礙能緣所緣故云而二又雙照真俗無礙境復有即真即俗雙照中道之智及非真非俗雙遮中道之智遮照亦復無礙故又總上之心境不同云二其性無殊云不二如是緣境即是名證如也。
  ▲鈔若約斷惑不二而二下性不礙相也。
  ▲鈔二而不二說為內證下相不礙性也寂照以此段屬證理者非也此正明斷惑故以性宗斷惑有斷而不斷(當二而不二也)不斷而斷方名斷也具兩句故故前引經論有三時斷三時不斷方名為斷也問若是斷惑何有內證之言答以此中能合所故惑即如故方為真斷若能不合所惑不即如非真能斷故以內證釋真斷也何獨斷惑前緣境中亦具內證若不內證非真緣境思之言能合所故惑即如故者有二師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