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詳問略答(涅槃)  後問略答詳(佛言)


後對前辨異(三)
  初標(以上)二釋(三)
  初所對八諦(前教)  二能對二經(今此)三結斷其意(二)
  初結斷(斯則)後引文證(三)
  初引昔人雙結二經意(故昔)  二引生公別成涅槃(生公)  三引梁論斥法相失意(梁論)



  三會(然法)



後按文銷釋(二)
初四句明二諦(二)
  初二句二諦不即(然疏)後二句二諦不離(二)
  初影略釋(真非)  後不壞相釋(而不)


後二句明中道(三)
  初躡前標揀(疏雖)二依文廣釋(五)
  初指文所憑(此即)二正銷疏文(二)
初難空不斷(二)
  初正釋本義(且約)  後別揀法相(不同)

  後雖有不常(雖有)

  三引論為證(故中)  四結顯中道(非斷)  五揀別法相(若成)

三結顯文義(二)
  初顯結(上則)  後反結(若其)





  鈔仁王經等者羅什所譯第一義諦下乃至智不應二者以智難諦既有真俗二智諦不應一次若言有者智不應一者智既是一諦不應二一諦二諦之義其事云何或可一智二智之義其事云何以約二諦俱有故相違也。
  ▲鈔佛言下以二諦俱無故相即也謂汝我相分即有二諦二智第一義中有世諦也說聽皆無即是一諦一智第一義中無世諦也故云即為一義二義偈云下有四偈初偈雙標真俗(初句標真無相為真故次句揀自他因緣以真本無相非因緣故三句標俗因緣為俗是本有故四句揀非外道自性等及梵王等緣作也)第二偈釋成真俗(上半釋成真諦本無上句釋成無自無他作下句釋成無相下半釋成俗諦本有言諸有者略唯三有廣則二十五有又即一切有為諸法也此因緣自爾有故云本有法言三假者下踈云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入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言相續者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言相待假者待非眾生以說眾生等又或云三假者即名假法假受假彼注云名假如響法假如幻受假如夢今意云但三假集故因緣本有俗諦之法非自性我作亦非梵王等作即因緣假相自爾而有也)第三偈釋成一諦二諦義(初句有相世俗無相第一義本自二故即約法說二次句約喻說二如牛二角相待而立第三句約智為一第四句約境為二或第三句釋成一諦既相待立豈定二耶第四句釋成二諦常無二不礙常二故云二諦常不即耶)第四偈結成一諦二諦之義(初句結成一諦約智為一故次句結成二諦約境常二故第三句融於境智通達一諦二諦無二真入第一義也)。
  鈔涅槃經下言所說世諦等者此牒總徵次前佛說中智總知世諦上智別知無量(彼踈中知真實如來藏恒河沙佛法)世尊下正申難也難意云如其相有即是一諦何有二諦如其相無將非如來前文但虗妄說有二諦耶佛言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諦者彼疏云以相即故互得相有言世尊若爾下總徵也既二相即便無二諦佛言有善下總明有二也若隨言說下別顯二相先標列二名善男子下廣釋二相言五陰和合者謂凡夫隨名取相釋上世人所知淺近即上世法是名世諦若解五陰法無某甲名字又推一一陰中皆無某甲名字一陰若有某甲名字餘四何無若皆有者應五箇某甲名字即如其體性知解離五陰法亦無某甲名字假合強立故此即如稱其性相而知之釋上出世人所知深遠即上出世法名第一義諦矣言某甲者亦名字也祖庭事苑云某如甘在木上指其實也然猶未足以定其名甲次第之言故云某甲也言名字者淨名集義鈔云俗說父母立名朋友立字名以定體字以表德言陰者十藏鈔云陰者覆義圭峰云覆真理故言第一義諦者即歎勝之名理法微妙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之為義義實名諦。
  ▲鈔對前二論者即唯識喻伽二論也。
  ▲鈔涅槃本唯一諦者以上總答云世諦即第一義故唯一諦解惑分二者出世人達解名第一義諦世人惑倒名為世諦。
  ▲鈔斯則二而不二者斷仁王意不二而二者斷涅槃意一二自在為真二諦者雙斷二經結成無礙也或可此中有四句義初二句可知言一二自在者若亦一亦二為自在即第三句非一非二為自在即第四句遮過具德四句融通可知。
  ▲鈔昔人云下證前雙斷二經之意也二諦並故二非雙故不二證斷仁王經也未曾各故不二恒乖故而二證斷涅槃意也。
  ▲鈔是非相待下如前出世人知解為是世人倒惑為非相待故有真諦俗諦名生言一諦為真者以前云世諦即第一義諦故一諦為真也言二言成權者是非相待非權而何有本云四言成權即指法相四真四俗為權也然今順涅槃意不及二字。
  鈔梁論下斥法相失意也以彼宗八諦區分真俗別執者皆由智障覆故論意云由所知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甚於盲瞑都無所識既其真俗別執豈為識真俗耶。
  ▲鈔然法相下會也問上引梁論豈法相不見此文理准法苑亦云二諦不定同定異此云何通故此會也意云法相專務分析使法相昭彰故法性不無分析務在融通使不生局見故又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