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如謠白雪。猶恐是巴歌。予觀曹山之語皆妙挾也。語不挾帶。則如能緣之心不挾境體。則是渠無我。我無渠。血脈斷緣。世流布想耳。非宗旨也。
  破色心論曰。云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說有色等一切諸入。而非實有色等諸入。又以識等能取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說言無色等入。答曰。偈言。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
  傳曰。無著菩薩曰。此義不然。何以故。有三義故無色等入。何等為三。一者為實有一微塵。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實有神我。微塵亦爾。言有神我而不可得見。離色香等實有不耶。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別可見不耶。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不耶。此明何義。若實有彼一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微塵亦爾。離色.香等不可得見。是故無一實塵可見。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若實有多微塵差別者。應一一微塵歷然可見。而不可見。以是義故。多塵差別。亦不可見。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塵實無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中觀論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以此偈意。觀前無塵之論。曉然如視白黑矣。
  百門義海曰。達無生者。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曰。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色。今因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方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即無生。成即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傳曰。僧伽難提尊者至摩提國。見伽耶舍多尊者。時伽耶方為童子。既與薙落。聞風吹殿銅鈴聲。僧伽難提問曰。鈴鳴耶。風鳴耶。伽耶舍多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曰。心復誰乎。伽耶舍多曰。俱寂靜故。於是僧伽難提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其後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國見鳩摩羅多。付法作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維摩經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傳曰。瑜伽師地論曰。如經言。清淨行苾蒭。於時時間。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廣說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為清淨行。諸惡不善。欲等尋思。及親里等所有尋思。皆於此行為障礙故。唐方士邢和璞。嘗與房琯游。至夏口佛祠。和璞使人钁於古松之下。得大甕。甕中有畫一軸。展視之。乃婁師德.永禪師像也。和璞謂琯曰。能憶此乎。琯罔然不知。和璞令靜默少頃。琯忽自見其身為永禪師也。溈山祐禪師住山久。自乃知前身嘗為越州村寺。誦法華經僧也。
  法華經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傳曰。經蓋嘗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一部之經。首尾自相違戾。曰。予論此經。蓋皆象也。聖人非不欲正言。以有不可勝言者。唯象為能盡其意。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求故也。以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生想念願樂見之。即如所應現。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空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呼之即應。無有處所可得故。華嚴經曰。有欲見普賢身及座者。但生想念是也。夫於散亂心時。一念佛號。便得覺道。但生想念。即見普賢。而十劫在定。謂佛法不現。徧會推求。謂普賢不見。非鈍根所知之境也。
  大法炬陀羅尼經曰。復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云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念念不停。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意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
  傳曰。護法菩薩曰。五識唯緣實五塵境。不緣假法。以任運而緣。不作行解。不帶名言。是現量故。如眼識緣青.黃.赤.白等實色之時。其長短方圓之假色。雖不離青.黃.赤.白等實色之上。然眼識但緣實。不緣假也。既不緣假。則是意識作長.短.方.圓之心而緣也。蓋五識之初念。與明了意識緣五塵境之時。唯是現量。得五塵之實色。若後念分別意識起時。即是行解心中。作長.短.方.圓之色而緣。是比量心緣也。故經曰。當知彼是意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奉先慧超禪師每曰。大眾。見聞覺知。只可一度。其有得於此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傳曰。華嚴十萬偈。而十地品第六地唯論十二緣生。十二緣生者。三苦已成之軀是也。首楞嚴十卷。披剝根境詳矣。而其終特言五蘊。亦三苦已成之軀是也。佛意若曰。吾之法妙。不出眾生日用。使學者於凡夫身實證耳。如與阿難微細推檢陰入界處一一皆空。非因.非緣.非自然性。夫非因。即是不自生也。非緣。即是不他生也。既不自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