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蓋境本自空。何須壞相。而心虗自照。豈假緣生乎。以是一切聖人。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也。廣博嚴經曰。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使集聽法。阿難承佛慈旨。報已復還佛所。而白佛言。是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大光普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悉來不得。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唯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此所謂以彼惑亂。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也。
  華嚴經曰。智入三世而無來往。
  傳曰。棗栢曰。此華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現諸佛業.眾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計三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故經曰。佛子。汝應觀察。剎種威神力。未來諸國土。如夢悉令現。十方諸世界。過去國土海。咸於一剎中。現像猶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國土。於一剎種中。一切悉觀見。乃作偈曰。三世無有時。妄計三世法。以真無妄想。一念現三世。三世無時者。亦無有一念。計著三世法。總現無時中。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西域記曰。有隱士廬深山中。得神術。能黃金瓦礫。但未能馭風騎氣耳。久之。有授以飛昇法者。當[祝/土]壇使烈士抱長劍立壇隅。屏息達旦。隱士乃自誦祕呪。然後當仙去。隱士後得烈士。傾意待之。烈士願效力為報。隱士曰。但欲汝為我一夕不語耳。烈士許諾曰。死且不辭。矧不語乎。於是依法行事。將曉矣。烈士忽大叫。空中火墮。烟燄蓬勃。隱士引之蒼黃入水以避。讓之曰。誡子無聲。乃驚叫何也。烈士曰。受命之後。昏然如夢。見昔所事主人。責以不語。欲不利。我以受恩深厚。終不答。遂為所殺。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追惟厚恩。自少及壯。終以默然。俄生一子。其妻曰。汝若不語。即殺此兒。自念事已隔生。不忍令殺。因止之。遂發言。隱士曰。魔所嬈也。遂激恚而死。
  參同契曰。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
  傳曰。萬物若有功。則所言當至其處。如鉗取物。如日舒光。如呼火則口吻為所燒。明暗若有功。則如人行步。舉左足即右足隨之。以明暗無體性。萬物無功勳。故為是論也。寶積經曰。佛言。譬如然燈。一切黑暗。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暗。但因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首楞嚴曰。譬如虗空。體非諸相。而不礙彼諸相發揮。蓋於日用不隔絲毫。
  圓覺經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傳曰。此一段義。敘五性差別。然前文必結曰此名凡夫隨順覺性.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此名如來隨順覺性。至於此則曰隨順覺性而已。何也。曰。世尊之意。欲學者出情離見。非特此經。如法華經曰。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及其安隱得出。則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夫未出火宅。則三車有羊.鹿.牛之名。既出矣。即沒其牛名。但曰大車。亦此意也歟。瑯琊覺禪師嘗問講僧曰。如何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對曰。起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曰。息即是病。又問。如何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對曰。知即是病。又問。如何是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對曰。辯即是病。覺公笑曰。汝識藥矣。然未識藥中之忌也。寶覺禪師則為之偈曰。黃花熳熳。翠竹珊珊。江南地暖。塞北春寒。遊人去後無消息。留得雲山到老看。
  洞山悟本禪師所立。正中妙挾。挾路通宗。通塗挾帶。
  傳曰。百丈曰。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故教外宗旨。其所開示。必曰藉教。如言妙挾。則曰正中。如言挾路。則曰通宗。如言挾帶。則曰通塗。蓋本一挾帶。而加妙字耳。然挾帶之語。必有根本。大乘所緣緣義曰。言是帶己相者。帶與己相各有二義。言帶有二義者。一者挾帶。即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二者變帶。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也。曹山見杜順法身頌。曰。我意不欲與麼道。乃自作之曰。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渠無我即死。我無渠即餘。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驢。不食空王俸。何假鴈傳書。我說橫身倡。君看背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