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智行圓滿佛果之位。無二無別也。第三正中來者。此一正字。是攝前因果一如之正。為佛果已滿。方堪垂法利生。是初住八相成道。已證法身德。而現應化二身。善赴羣機。故曰正中來也。第四兼中至者。此明道後普賢行。謂兼前三位之旨。至者周也。謂佛果之後。乃純是利他之行。一一周徧法界。而無遺矣。如華嚴現等法界身雲利等法界眾生。故曰至也。第五位兼中到者。謂到此位。兼前四位。一齊泯踪絕跡。生佛如如。依正如如。是一真法界。並無三世十方迷悟聖凡之跡。故曰到也。到者墮也。不然。則三漏齊犯。故以三墮齊收。而成解解德也。然此五位即一位。故復引荎草。而為喻也。五位皆屬建立。為方便接引。故喻如嬰兒也。三德本乎一心。故喻如金剛杵也。此略言雲巖建旨之妙。如是。
  第二洞山价祖。根正偏。復建五位功勳者。蓋恐學人坐著正偏。遂以乾慧為足。則道果難臻。故於各位下。建立功勳。以明五位進修淺深之旨。其於正中偏下。立向位者。謂念念趨向根本不動智佛。始得其正。則知初位以趨向。為功勳也。於偏中正下。立奉位者。謂五十二位階級。念念奉重佛果為宗。始得佛果圓滿。故以奉重。為功勳也。於正中來下。立功位者。謂乘前五十二位有修有證之功。而至妙覺無修無證之果。故獨以大功。為功勳也。於兼中至下。立共功者。謂道後普賢行。乃攝化無餘。必須感應道交。方堪受化。所謂賓主交光。真俗一致。故以共功。為功勳也。於兼中到下。立功功位者。謂前四位。是有為無為之道。通屬自利利他邊事。而心佛眾生。不能泯跡。於此位。乃得心佛眾生同歸實際。是以智遣智。渾合如如。故曰功功也。
  第三曹山寂祖。又根功勳。而立五位君臣者。此明正偏五位尊卑主伴之德相也。故於正中偏下。立君視臣。是喻從體起用之德相也。於偏中正下。立臣奉君。是喻攝用歸體之德相也。於正中來下。立君位居中。是喻因果一如。理事互融之德相也。於兼中至下。立臣位。是喻道後普賢大行純是利他。為冥應羣生之德相也。於兼中到下。立君臣道合。是喻凡聖同泯。正符華嚴六相之壞相也。
  第四石霜諸祖。又根正偏功勳君臣之制。而立五位王子者。此單明五位權實二智之差別也。五位皆以生為言者。顯二智之發生也。五位皆以王為言者。顯尊卑自在之義也。五位皆以子為言者。顯智種嗣息之義也。蓋物物有智。常被五蘊八識所覆。必值佛祖啟迪。乃能開發。從始至終。權實不同。故應五位次第建立。始盡萬法源底。於初位下。立為誕生王子者。謂即根本無明。而成不動之智。此智向者隱覆。今乃初發。是根本智。故喻為誕生也。於第二位下。立為朝生者。是從真際。起大功勳。破九界無明。起十度大行。已涉有為。是差別智。故喻為朝生也。前位是夜半正明。此位是天曉不露。故名回互。於第三位下。立為末生者。是功位已滿。即補處位。唯此最後一生。即便八相成道。是後得智。故喻為末生也。於第四位下。立為化生者。是道後普賢行。乃冥應羣機之種智。而變化莫測。故直云化生也。於第五位下。立為內生者。是攝前四位。齊至法界。而法界量滅。同歸實際。是一真法界大寂滅忍。當生亦不生。故喻如內生也。
  以上四種建立同異之旨。總不外始祖重離六爻一喻。所謂疊三成五天然自成之妙。是顯自性因果一周。與華嚴六相義。無二無別。故余已悉於辯謬之中。毫無可惑。今復見以曹山君臣五位之圖。前後移置者。故再為詳明之。如謂正中之君位。可移置於初位。第四臣位。可移置於二位。第一君視臣。可移置於第三位。第二臣奉君。可移置於第四位。將復謂雲巖正位之正中來。洞山正位之功位。石霜正位之末生王子。皆可移在初位乎。三種正位。斷不可移。則知三家先後各二位。皆不可移。明矣。若明此四種建立必不可移。即知雲巖重離六爻之喻詎容損益絲毫。而吾於辯謬集中。所詳三疊五變之義。彰明較著。復何疑哉。即以先代君臣五位黑白間錯之圖式。參對重離奇偶陰陽之爻象。與正偏功勳王子三種建立之法式。位位貼體。參合無不相符。如以日照日。至此則知石門所撰。巽兌中孚大過之卦義。內紹外紹之王種義。大慧所註。宰相將軍庶民之子。黑處說白。白處說黑。回互之義。豈不大相刺謬也哉。諸家隨聲逐響。而宗其說。大似謗佛謗祖。慎之慎之。

  寶鏡三昧原宗辨謬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