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初學記
 元 清覺述 道安注
白雲祖師初學記序

  初學記者。白雲祖師清覺之所作也。覺公以先聖之後。為瞿曇之學。文字語言。所以開羣迷引後進。發揚三乘十地之要。使之入佛知見。惟恐人不為佛。其心切切如此。夫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情也。生而靜故。各具此靈明知覺之妙。感而動故。皆有障菽流蕩之失。釋氏有憂之。祛其障蔽。返其流蕩。或勸或誘。或怖或證。使歸於一乘。然而六道眾生。波旬外道。其趣不一。佛以正道扶持救護。千經萬偈。不憚於煩者。良以此也。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白雲祖師。敷揚演說。以惠一切。俾由初地以至十地。直與如來等正妙覺。其與佛心。何以異哉。白雲宗主明仁。奉以奏御聖上乙覽之餘。命錄入大藏。以傳久遠。是亦如來開悟羣生之仁也。孟頫豈勝歡喜讚歎之至。謹敘于卷首云。皇慶二年三月七日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趙孟頫序。

  

  初學記

  初學記。
  記者。經論之流類也。佛滅度後。三乘聖賢。或記已往之事跡。或說未來之報應。或敘當世之化源。或採摭經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隨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後聖賢撰集是也。但西域多名經論。東夏多名記集。其實一也。今名記者。即彼論也。又復記即錄也。順理善法。可記錄故。記錄三乘十地之法。以示初心。令其習學。又記即答也。初心好學者。請問起行造修之法。故作此答。而云論者。循環研竅。義理分明。令初心者易於習學。而言學者。效也。效習不已。自有所見。有所見者。即名為覺。既覺悟已。務於起行。行必到家。名究竟覺。覺即佛也。然必在於初心。故名初學。亦示不輕之意也。文云。千里一步為初。斯良證也。
  西京寶應寺沙門釋 清覺 述。
  此是記主之衘位也。總別三重。一西京是總。寶應寺是別。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寶應寺是總沙門釋是別。寺容四眾人故。三沙門釋是總。祖師尊諱是別。釋子非一故。述字。通於能所。祖師是能述。記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陽即周公之所營者。後漢建都于此。漢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陽。有唐仍舊號。令屬河南府。寶應寺依龍門山住。山在洛陽之西。今不言山名而舉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稱。餘杭亦有龍門山故。寶應寺。即記主受經之處。記主於熈寧二年。禮海慧大師。出家受具。後海慧說偈。勸發游方。元祐八年。掛錫于古杭靈隱寺。僧俗問法者。紛紛而來。住持懶菴童和尚。請師駐錫於寺後白雲菴焉。師初誕日。有白雲滿室。因以白雲自稱。茲菴之名。默與心契。從而居焉。由是白雲之名。流芳益著。且白為眾色之本。潔淨無瑕之謂。雲者。應用而來。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潤法雨。益濟萬物。重重無盡。有雲像焉。廣說法喻。如華嚴經。聖人無名。為物立稱。響頒人天。良有以也。沙門。是出家之通號。釋字。是本師之姓氏。紹隆繼踵。宜其具稱。上清下覺。記主尊諱也。字本然。號白雲。姓孔氏。即至聖文宣王五十二世孫也。其宗人孔宣義。有真讚可考。進士孔璿。集宋朝朝士。與諸禪講讚文數十篇。刊刊於世。其餘始末。具在本傳。述而不作。謙之至也。
  南山大普寧寺嗣孫 (道安) 注
  佛道不可不學  生死不可不憂
  此二句。是一部之總意也。記主乘願力以出興。為眾生而製作。所以開宗立教者。意在於此佛道。華梵影略。約揀為言。可以離貧窮受富貴。度生死越苦輪。雖有正助權實之不同。皆名佛道。故淨名經中。說佛道品。對治疑執。人天界中。不可不學。不學則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矣。故次句云。生死不可不憂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豈可安然坐待酸痛。學道之士。常將此二字。貼在鼻尖上。作箇對治法門。古人用心。如此其急。今人豈可不憂也。
  區區枉過浮生  智慧翻成愚拙
  此明不學之過也。有智之人為智所使。祇陪人事。營理世緣。但於名利留心。何暇參尋佛道。或復高推聖境。世智辯聰。不特虗度光陰。翻更沉淪苦趣。可謂愚拙之甚矣。
  莫怪學道不成  時人盡投邪窟
  問學佛法者。不為不多。少得成功者。所謂勤修苦行。弗涅槃因。豈非學道者枉費工夫耶。故作此答。由不得其正途。所以不成其道。
  欲得不遭欺誑  莫離十地三乘
  十地三乘。階降次第。如人還家。明識道路。則不為人牽引欺誑矣。然十地三乘。經論互出。華嚴所說。十地唯是一乘。大品所說。十地通攝三乘。同性經中。三乘之人。各有十地。所謂聲聞十地。緣覺十地。菩薩十地。各有其名。菩薩十地。名同華嚴。義則有異。今文十地。參用華嚴之名。模榻大品之義。籠絡諸經。自成一家意。在通而不局也。言三乘者。亦有多種。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為三乘。此即菩薩緣覺聲聞也。此中自有三義。一則融一乘同大乘。合二乘同小乘。故唯三也。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如入大乘論說。三則小乘中。亦有三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