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能持種子不失曰能藏。受染淨等熏曰所藏。七識執為我曰執藏。三藏體用深廣。故凡小不達。
淵深七浪境為風。
八識如澄湛之淵。由前七個識攬前境為風。興起波浪耳。
受薰持種根身器。
此識能受前染淨熏。能持根身器界種子。根是六根。身為內世界。器為外世界。
去後來先作主公。
惟此識為總報主。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第八地為不動地。此識初至此地。纔捨能藏所藏執藏。至金剛道後。乃等覺位。異熟者。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金剛道後。斷生相無明。異熟種子方空也。
金剛觀智。是智之名。言其堅利能壞一切無明。有生住異滅。異熟空。則瞥起一念。無明空矣。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識至佛果位中。轉成上品無漏淨體。號無垢識。與相應大圓鏡智。同發起時。普照十方。圓明世界。
唯識略解
夫搜剔陰陽之奧。囊括造化之精。洞洪濛之源。破渾沌之竅。超儒老而獨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識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識簡心空。遮境則識外無法。簡空則非同枯滅。是以夷斷常之坑。塞生滅之路。圓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絕。凡聖共遵耳。然識有八種。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靈。思量妙絕。豈易窺其庭哉。阿賴耶識等。大略窮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極反昧。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謂之證自證分。即如醒人忽爾昏作人語。雖聞而不能了了。謂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謂之昏耶。人語又聞。此之謂昏醒相半。迷悟之關也。此等時節。有人喚之。則昏隨醒矣。不喚則醒隨昏矣。醒既隨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夢。惟昏然而已。謂之自證分。此等時節。位無能所。冥然獨存也。少頃頓夢種種悲歡苦樂。據能觀而言。謂之見分。即所觀之所。即相分。或問曰。見相二分。前後生耶。抗然生耶。余應之曰。見相二分。謂之前後生者。現量之中。不許有無分別。纔生分別。現量滅矣。謂之抗生。則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識之本。故有志於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澈。則八識之綱。思過半矣。
夫八識四分。乃相宗之綱骨也。阿賴耶識。末那識。分別識。眼耳鼻舌身五識。謂之八識。證自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謂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識四分。初無別體。特以真如隨緣。乃成種種耳。夫真如隨緣之旨。最難明了。良以真如清淨。初無薰染。如何瞥起隨緣耶。於此參之不已。忽然悟入。所謂八識四分。不煩少檢。唯識之書。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則性宗所見。猶未圓滿。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則相宗所見。亦未精徹。性相俱通。而未悟達磨之禪。則如葉公畫龍。頭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欲其濟亢旱。興雷雨。斷不能焉。是以有志於出世。而荷擔法道。若性。若相。若禪宗。敢不端誠而留神哉。惟相宗名義數多。若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搜。實未易明也。今則取大略稍論而疏之。但粗曉蒙孺耳。大抵阿賴耶識。通前眼耳鼻舌身五識。當併而發揮之。似覺易明。葢阿賴耶識。及前五識。皆屬現量。又皆上品果中轉也。若第七識。第六識則三品皆具。三品者。見道為下品。修道為中品。究竟為上品。故七六因中轉也。或曰。前五識成無漏相應心品。現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無漏耶。以圓明初發。乃第八識相應心品。成大圓鏡智。故其前五根。即第八識所變相分。能變本識。既成無漏。所變五根。自當即成無漏矣。能發五根。既成無漏。則所發五識。遂成無漏何疑哉。或曰。既言八識轉成四智。何故却言相應心品耶。對曰。唯識第十云。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識七識六識五識相應心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識轉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識成智也。大乘所緣緣義曰。言是帶己相者。帶與己相。各有二義。言帶有二義者。一則挾帶。即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二則變帶。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也。親挾者。謂之實境。變起者。謂之假境。假境者何。即實境影子也。影子者何。謂前五識親挾實境。乃任運而緣。不帶名言。現量中也。譬諸明鏡。物臨即照。原無心也。纔覺妍醜。現量已滅。即落比量矣。余是知假境影子。意識所緣耳。又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亦假境也。今安慧宗中。妄謂因中無漏五識。能緣真如。殊不知五識成智。必待第八識轉而為根本智。然後五識轉成所作智也。此中目此智為後得者何也。謂根本而後得也。以五識及第八識皆屬現量。果上同轉故也。彼謂因中五識未轉智而能緣真如。非妄而何。縱於果上識雖轉智。第能照俗而不能緣真如故。護法師曰。果中猶自不詮真。況因中乎。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三
明 憨山德清 閱
緣起
刻藏緣起
嘉隆閒。袁汾湖以大法垂秋。僧曹無遠慮。不思唐宋之世。大藏經板。海內不下二十餘副。自元迄明。南都藏板。印造者多。已糢糊不甚清白矣。且歲久腐朽。燕京板雖完壯。字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