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之流。百工之技。亦無不通。故達身靈通。無事可礙。達心靈通。無理可障。化生老病死。為無上涅槃。迴喜怒哀樂。證大菩提。涅槃菩提。從身心得。若無身心。二果何階。故曰。此身為塵勞山。此心為襍毒海。一旦達身無己。塵勞山即功德聚也。達心如幻。襍毒海即般若漿也。人為萬物之靈。不自重。甘為死人。不為生人。可悲已。
此半頌。特十四字而已。然大藏與一千七百則機緣。九經二篇百家之要。莫不備焉。子若張而演之。雖大塊為墨。崑崙為筆。天風為手。虗空為紙。莫能盡也。故曰。佛法有不思議力。既曰不思議。豈可以眾生臆見揣摩而能知耶。但當諦信受持。則終自悟入。夫信則誠。誠則一。一則我持頌之心。了無所附麗。如是積久。則身心橫計。一朝爆落。則生死鑄而為涅槃。煩惱化而為菩提矣。此兩者謂之二轉依果。所謂轉生死而依涅槃。轉煩惱而依菩提也。然凡夫心識麤浮。卒不能制之一處。故須由讀而誦。誦而持。持而專。專而一。一則隣化。隣化。則將乘緣生而入無生矣。
達觀道人。嘗以毗舍浮佛傳法偈授人時。必曰。持千百萬遍。自在受用現前矣。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覺。而深推其旨。大要破眾生身心之執耳。故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即此觀之。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至於今日。莫能自在。於死生憎愛之中者。良以見有自身。則身相為礙。見有自心。則心相為礙。嗚呼。身相礙於外。心相礙於內。一動一靜。內外相礙。無須臾超然之境。可哀矣哉。即此相礙之境。在聖人日用中而身充法界。如月赴眾水。知周萬物。如鏡照羣象。不速而至。不勞而遍。東坡大悲閣記。乃此偈註疏也。其略曰。大悲者。觀世音之變也。至何獨疑於大悲乎。如以東坡之意推之。則心念不靜。應物必亂。非東坡不知即動而靜。即色而空。葢東坡量自己分上。只體得理具光景。未到無身而現多身。無心而智鑑羣品地位。如此地位。非大菩薩。豈易為哉。然觀東坡理具之旨。則所見無惑矣。體此無惑之見。於憎愛境上。死生關頭。真實挨將去。到佛菩薩地位。終有時在也。
釋八大人覺經
夫覺與不覺。如拳手卷舒耳。聖人知其如此。所以即眾生日用不知之知。開為八覺。覺則如拳復手。手復則提挈四生。搬運三世。束太虗如芥子。撚大地為微塵。舉無不成。用無不驗。皆十指之力也。若手作拳。則十指屈而不能信矣。信既不能。安得有如上之用哉。故拳譬不覺。手譬了覺。以此觀之。諸佛不覺。則不異眾生。眾生忽覺。則不異諸佛。如屈指則拳。信指則手。而信之與屈。屈之與信。機在心而不在拳手也。然拳手可見。而心不可見。唯聖人因可見而見不可見。故能以不可見役可見者。所以可見者為聖人之利。而不為聖人之害也。而眾人以可見者為我有。則不可見者。愈遠而愈疎矣。故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如一旦悟可見者。即不可見者。則日用不知之知。不惟開而為八覺。即千萬覺可開也。此不知之知。在諸佛則名八萬四千三昧。此八萬四千三昧。在眾生則名八萬四千煩惱。嗟乎。煩惱與三昧。果有常耶。果無常耶。有常則眾生終難得佛。無常則諸佛亦可以為眾生。如諸佛還作眾生。則眾生又何必求得佛哉。凡誦持此經者。果知我現前日用不知之知。如來為我開為八覺。我因八覺而悟廓之。則八萬四千之覺。在我日用。不在諸佛言說也。予故曰。拳手可見。而心不可見。則不可見者。果可以數量盡哉。
釋十二因緣
所謂十二緣生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不了自心。謂之無明。既成無明。則必循緣。謂之行。循緣則必分別。謂之識。既成識矣。則必橫計。橫計實無其體。但有虗稱。謂之名。身因橫計所有。塊然一物。謂之色。然而名色解雖次第。乃一支也。根境相敵。謂之觸。觸則領納。謂之受。受必耽著。謂之愛。愛而不捨。計為常有。謂之取。取而執實。謂之有。有則有生。生則有老。老則有死。自無明至老死。謂之十二支。此十二支。為一切眾生生死煩惱之窟宅。亦是一切諸佛菩提涅槃之樂土也。顧行人治之何如耳。
夫十二因緣者。謂因無明而緣行。因行而緣識。因識而緣名色。因名色而緣六入。因六入而緣觸。因觸而緣受。因受而緣愛。因愛而緣取。因取而緣有。因有而緣生。因生而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然無明與行。則屬過去。識。乃過去之終。現在之始耳。名色六入觸受愛。此五支則屬現在。取。乃現在之終。未來之始也。有生老死。此三支則屬來世。又無明。有迷理無明。有迷事無明。迷理無明。謂不了第一義諦。普光明智中。本無古今凡聖身心。即此不了。名之迷理無明。迷事無明。謂執現前四大假合之身。四蘊橫集之心。此是我身。此是我心。只此執著分別者。順則歡喜。逆則煩惱。此點執受。名之迷事無明。故曰。迷理無明未破。決不能達本。迷事無明未破。決不能忘情。以不達本故。法身本有而不悟。以不忘情故。色身本無而橫執。此執不消。依之而造善惡之行。行成謂之業。業熟謂之果。受苦樂時謂之報。此就行一支而演說也。識則以行業牽引受果報。分別投胎。妄起憎愛名識。此識投胎之後。在母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