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迷也。
不見可欲。則無所愛。故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於匹夫。無所損益也。雖然愛不可以自洗。以聞道而洗之。故曰聞道者。靈臺常虗。虗則明。明則徹。徹則遠。遠則久。久則大。大則圓。圓則備。雖虗空之無際。萬物之廣多。天地之確隤。眾妙之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愛乎。眾人則不然。其所愛。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閒而已。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則曰尊其所知。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由是而觀。先知而後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烏足道。然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證極之知。故無解悟之知。則修行之知無本矣。無修行之知。則證極之知無道矣。又證極之知。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歸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可得聞乎。曰行時非知時。證時非行時。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窮。不唯神仙失其靜篤。管取羅漢遺其空醉矣。若然者。畢竟如何即是。回看雲樹杪。不覺月沉西。
夫義非文而不詮。意非義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則無思。無思則同。同則無實。無實則無同。若然同而無待。異亦無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異焉。故正伸時伸本無待。正屈時屈亦無待。雖然。且道離屈伸之外。全指在甚麼處。知此則可以言同異無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謂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靈機而生見刺。故曰悟學廢於揣摩。
夫身為榮辱巢穴。心為好惡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未空。入山則怕虎兕。入水則怕蛟龍。夜行則怕鬼。入羣則怕眾。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長。低之怕高。近之怕遠。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則榮辱可以為巢穴。有心則憎愛可以為根株。能即身見空。則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則何幻非照。若然者。榮辱好惡。不唯可以為解脫之梯航。實乃真為大夜之燈燭。今有人事善知識而生怕。怕則神不安。神不安則恍惚起。恍惚起則心無所見。身無所主。終必因怕。至於遠離善知識。既遠離善知識。不期然而近惡知識矣。嗚呼。華嚴經有十種事。失佛法道。最初即於善知識。不生渴慕。方便親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識機緣。有多種不同。有以慈悲為佛事者。有以瞋怒為佛事者。有以和光同塵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為佛事者。有以恭敬供養為佛事者。有以守約為佛事者。有以多聞為佛事者。有以超放為佛事者。有以莊重為佛事者。有以人見喜而為佛事者。有以人見怕而為佛事者。故曰。逆順皆方便。而世之人。循聲流轉。觸相取著。以為某善知識慈悲。某善知識貢高。某善知識有道心。某善知識太孤峻。此所謂孟八郎漢。皆作實法迴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識。不以善知識見處為重。專以伺察善知識直達無心之過。摭為口實。向背地裡。對人說去。噫。若將生死為閒事。知識何須親近他。須把身心拋腦後。自然陸地長蓮華。
凡學人沐浴。當生大慚愧。洞察所因。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聲。方可入水。葢般若者。一切諸佛之母。稱其母。則其子無論多寡。皆隨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能生大慚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鑒不明。不辨好醜故。何謂生大慚愧。當作是念。我此身垢濁不堪。而見地不徹。行業涼薄。享此淨浴。何以克當。何謂洞察所因。當作是念。此沐浴水。眾力所成。深山寒雲之中。雪老氷枯之地。柴薪汲運。轉冷為熱。揣我有何行德。受大眾心力。即以沐浴一事。入水出水。毫忽不昧心光。妙觸宣明坐入佛海。至於飲食起居。行住坐臥。境緣逆順。情隙愛憎。若不生大慚愧。洞察所因。捨命時至。管取九人之中。有十人手忙脚亂在。或比來凡沐浴時。稱阿彌陀佛以為話頭。但貴音聲不斷。即為沐浴刀錢。殊不知般若不明。饒你佛聲不絕。我知其大慚愧決生不起。凡百所因。決洞察不徹。若然者。吾曹沐浴。不稱摩訶般若波羅蜜者。是棄佛母也。佛母既棄。稱子奚為。粗識如此。惟賢者正之(沐浴訓)。
夫禪波羅蜜者。其書有十卷。大章亦有十。乃天台智者大師所說也。大章十者。一禪波羅蜜大意。二釋禪波羅蜜。三明禪波羅蜜門。四辨禪波羅蜜詮次。五簡禪波羅蜜法心。六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七釋禪波羅蜜修證。八顯禪波羅蜜果報。九說禪波羅蜜起教。十結會禪波羅蜜歸趣。而大章中。第六分別禪波羅蜜方便章。舉二子焉。初外方便。二內方便。而內方便。復生二孫。初正明因。止發內外善根。二明驗惡根性。大章第七釋禪波羅蜜修證章。舉四子。一修證世閒禪相。二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禪相。三修證出世閒禪相。四修證非世閒非出世閒禪相。而一修證世閒禪相。復生三孫。初四禪。二四無量心。二四無色定。二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禪相。亦生三孫。初六妙門。二十六特勝。三通明。三修證出世閒禪相。生二孫。初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而對治無漏。生九玄孫。初九想。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捨。五八勝處。六十一切處。七九次第定。八師子奮迅三昧。九超越三昧。大都禪書科判明白。皎如日星。善讀者得其科判。譬如得祖而尋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