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已。則害我者寧有窮哉。然害我者。大抵不出有心無心之域。故至人去此不去彼。此去則彼無主矣。主無而敵恣。何殊矢射虗空耶。故此老以消歸自己為歸宿。旨哉言乎。
跋東坡阿彌陀佛頌
予讀東坡阿彌陀佛頌。異其頌旨曉然。如日出大地。光無不燭。奇哉長公。昔人謂五祖戒公之前身。不亦宜乎。夫圓覺倒想。初非有常。倒想在諸佛。即名圓覺。圓覺在眾生。即名倒想。如眾生能善用其心。孰非無量壽覺。娑婆孰非蓮花淨土。必曰外眾生而得佛。外娑婆而生淨土。此為鈍根聊設化城爾。今天下請其入化城。則欣然皆喜。延之寶所。莫不攢眉而去。何耶。
書某禪人募刻大藏卷後
夫大藏佛語也。而大藏之所詮者。佛心也。佛語如薪。佛心如火。薪多則火熾。薪盡則火不可傳。火不可傳。則變生為熟。破暗張明之用。幾乎息矣。故傳火必待於薪。而火始有用。傳心必合於佛語。而心始無疑。我心既無疑。佛心我心也。佛心我心。則凡有知覺者。孰非佛耶。雖然。眾生本佛。奈何日用而不知。謂之根本無明。辟如生盲之人。出胎墮地。雖長百歲。終不知天地日月。是何物也。眾生本佛。日用不知謂之生盲。謂之無明。不亦可乎。夫生盲之人。一旦得良毉抉其障翳。則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了然無惑矣。眾生之無明。若不得佛語。為之金錍。抉其無明障翳。雖佛性本有。惡能識哉。如火未始不在也。不得薪以傳之。則火不可得而用也。故曰地二生火。天三成之。三若不成。則火雖在。亦不可得而照物也。如眾生正因佛性雖在。不得緣因佛性熏之。則了因不開。了因不開。則正因終不得而復矣。由是而言。緣因。佛語也。了因。佛語之所詮者也。正因。則眾生本有之自心也。自心固有。不得佛語傳之。了因了之。自心雖固有。終不能用也。正如火在。而不得薪以傳之。火亦終不可得而用也。是故有志於用自心者。必先明佛語。夫自心明。則無往而非明矣。故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而永不能昏之人。始可以開物成務矣。予是知大藏一刻。豈惟凡夫可以登正覺。寔治道中。開物成務一大機也。刻大藏之緣始。今某將丐緣於四方。馮太史跋其前。予繼太史而復跋之者。蓋念聚薪不易。如薪聚而火不傳者。未之有也。佛語宏傳。而眾生不明自心者。亦未之有也。某行矣無滯。
跋法華抒海
余讀戒公法華抒海。至全人即法處。猛覺心廓目遺。妙不越粗誠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夫蓮花象也。妙法意也。學人能玩象得意。象未始非意。粗未始非妙。且道全人即法時。阿誰玩象。咄。
書鶴勒那問二十二祖公案後
歲在萬曆癸巳春。予客燕山碧雲寺。燈下讀佛祖通感。至此不覺掩卷而歎。且覆而思之。鶴勒往世為比丘。赴飯龍宮。徧觀五百眾中。無一人堪任妙供。故不欲諸子同赴。而諸子不解師意。妄生人我。師則勉強狥情携之赴會。既而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仍感惠而從化。嗚呼。當為最靈之物。不以智照而以情。較乃為羽族而從化。蓋迷極而反覺也。雖然至此而覺。莫若先此而覺。豈不勝哉。時奇子問曰。鶴勒如何不知鶴眾夙因。二十二祖奚獨知之。曰。見道則無優劣。損習則有淺深。以深則洞照無涯。淺乃光燭有限之故。又問鶴勒說法。九易寒暑。鶴眾卒未解脫。摩拏說偈將畢。鶴眾即悟無生。飛鳴而去何哉。曰。起信論云。如來色心業勝。故聞法者易悟。由是而觀。則摩拏道力。過鶴勒多矣。辟如撞鐘。槌大則聲洪。槌細則響邇。奇子聞之。躍然合掌作禮。
跋蘇長公集
大眉山。凡作文作贊作偈。發揮不傳之妙。縱橫誕幻。使入莫得窺其藩籬者。蓋其所得眾生語言陀羅尼三昧。於大雄氏未覩明星之前久矣。故能從是處說出非來。從非處說出是來。從是非處。說出不是不非來。從不是不非處。說出是是非非來。長亦可。短亦可。高亦可。下亦可。淺亦可。深亦可。近亦可。遠亦可。凡其可者。皆千古不拔之定見也。定見如盤。其語言如珠。珠走盤中。盤盛其珠。而橫斜曲直。衝突自在。竟不可方所測。如有生心測之者。辟如以網張風。以籃盛水也。知其難測。而甘心終不敢測者。益非矣。東坡氏。豈三頭六臂異乎人者耶。亦橫眉竪鼻。無所異乎人耶。但事理之障。障他不得。所以無不可耳。又事理之障。不能障他。妙在何處。妙在不傳也。只此不傳者。孔氏得之而為萬世師。老氏得之而為羣有師。釋氏得之而為無師之師。今有人於此。能知無師之師住處。則不可傳之妙。許渠獨得焉。
跋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
夫心法本妙。無閒聖凡。乃今在聖人。則能六根互用。凡夫則甘坐豐蔀之愚。以為眼惟能見。而不能聞。耳惟能聞。而不能見。殊不知凡夫以徧計不了。謂籐是蛇。故六根似不能互用耳。如徧計情消。則依他本妙。根塵無得。能所不斷。匪涉情解。日用現證。故曰佛法在日用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却又不是也。吾大雄氏。於法華會上三周九喻。橫說竪說。形容妙法。可謂曲盡慈膓矣。然終不若是歌。拈提本妙。使大心凡夫。一讀其歌。當處現前。而法華富有六萬餘言。演說妙法。不為不廣。然皆死句也。惟雅得活句之妙。能點死為活。譬如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