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耶。如是則八部靈聰。各以見光。為廣長舌相。況其秉佛護法。肝腦塗地者哉。圖而供養之。宜矣。
趙少宰施大悲菩薩記
夫一心不生。手眼無量。介然念起。手眼用分。無量則手可見色。眼可捉物。用分則手惟能捉。眼惟能見。以此觀之。菩薩眾生。手眼平等。是以兩目兩臂者。能一心不生。則圓用無虧。千手千眼者。介然念起。則根塵互限。譬如空谷無心。千呼千應。萬呼萬應。然呼者至勞。應者無疲。空谷虗而匪靈者。尚萬應而不窮。吾人靈而不虗者。呼則有盡。況虗而至靈。妙萬物而獨立者乎。其手眼無量。諸根互用。奚足疑哉。乃有疑而未信者。盖執六尺為軀。方寸為心故也。殊不知。見小者必失大。見狹者必失廣。大莫大於無身。廣莫廣於無心。故曰。非無身之至。無以示無量百千寶目妙臂。非無量百千寶目妙臂。無以示無身之至也。故無思者。可以契同。契同者。可以圓用。圓用則熾然分別。而不乖同體。如用未至圓。雖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皆非真忘也。惟真忘者。猶龍焉。彈指之頃。現身無常。大則可以橫塞虗空。細則可以芥子為宮。龍乃有欲之物。業力凡用。尚難思議。況無欲者乎。虞山趙少宰。以白銅鑄大悲菩薩像。手眼姿態。妙絕天下。達觀道人。一見而悅之。赩現眉宇。少宰曰。師悅之乎。對曰悅。且謂少宰曰。悅名固同。悅心大別。悅為菩薩。悅利益眾生。是為出世之悅也。悅功名。悅爵位。是為世閒之悅也。貧道固不敏。公能以寶像施我。不敏範而師之。則所惠大矣。敢不銘德。少宰曰。師還天目。願以此像。施於青山白雲之閒。不亦偉乎。此像藉名山福地。可以久安。又得師為之主。則天目有主。菩薩有所。不佞之願也。既而道人下天目。聞菩薩猶未至潛。豈少宰以空谷之心而應我。吾以呼者之心。以俟是像也歟。雖然。我以法界為天目。虗空為大悲。若然者。像不出虞山。未始不在天目也。菩薩雖在虞山。道人未始不在大慈悲父。提拔照燭之中也。恐忘所施。後遂無聞。負少宰之心施。昧道人之初願。故記。
禮五祖文
葢聞過去佛。不得無生之心。不得成無上覺道。現在佛。不得過去佛心。不得成無上覺道。未來佛。不得現在佛心。亦不得成無上覺道。由是而觀。我釋迦老人。若不得迦葉佛心。則不得有心成佛。慈氏不得迦文之心。亦不得有心成佛。雖然。迦文既不得有心成佛。則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惟飲光微笑領旨。是果有心乎哉。無心乎哉。於此簡別得出。前則飲光兄之。後則慈氏不敢弟之。設簡別不出。計有則常刺入心。計無則斷刺入心。斷常坑嶮。自古自今。遭其翳眼而墮者。不知其幾矣。是以諸佛菩薩。興大慈悲。示大手眼。一實多名。無量方便。當其隨宜出世。曰佛。曰祖。曰菩薩。曰比丘。曰居士。譬如一味多食。一莖多器。識得破者。即名得實。識不破者。忘實遺名。曰佛。曰祖。曰菩薩等。皆名也。非實也。所謂實者。古德於無根舌頭。直吐消息曰。大眾要識本心否。汝等各各現前。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薦取則當下緣心頓歇。脫復生心。即鄉關萬里。某以是知。百丈不得馬祖之心。則不能揚眉吐氣。馬祖不得讓祖之心。則不免家門枯淡。乃知我震旦鼻祖。不得多羅之心。則神光立雪。斷臂而求。不知將何分付。昔然燈佛授迦文之記。迦文以無得為得。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湖聞禪師。初參其師曰。無上妙道。可得聞乎。其師曰。莫謗他好。聞曰。從上以來。光震華梵。豈是虗設。其師曰。是實事。聞公即穎然大悟而去。曹溪呈我五祖大師偈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然者。則某懸懸二十年。若渴鹿思泉。冀一接足。則不勝有心矣。有心則有我。有我則有物。有物則與曹溪本來無物之旨。大煞違背矣。雖然見義不為。非勇也。某固不肖。忝為大師遠孫。寧甘望崖退屈哉。且道不退屈一句。作麼生。敢道大師不得我心。則無以接曹溪。曹溪不得我心。則無以光茂兒孫。直饒威音王佛。設不得我心。縱使百劫坐道場。管取佛法不現前在。若也我不得東村王大伯心。即不能為一切聖凡之巴鼻。不惟不能為一切聖凡之巴鼻。亦不能接引端敬二子。發菩提心。及一切助緣隨喜。若霖等。可吐此心於祖前。實不敢以緣勝生勝情。緣劣生劣情。二情坐斷。本心自露。惟願以此剖獻慈光之中。伏願哀憐攝受。
禮石門圓明禪師文
萬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廬山歸宗寺。挈開先壽公。與吳門朗驅烏。來臨川。於二十九日黃昏。舟次筠溪石門寺西南隅者。盖取坤土表信故也。夫信之為物也大。故出世法與世法。微信則皆不成就。如出世法。備殫五位。則以信為始。世法經綸五常。則以信為終。故信始終萬法者也。夫出世法中。自飲光微笑以來。能以語言文字揚其笑者。惟馬鳴龍樹而已。然二尊者。皆產於梵。不產於華。產於華。能以語言文字。大飲光之笑者。惟谷隱東林。與石門而已。石門即圓明。圓明即寂音。寂音諱洪。字覺範。生五十六年而卒。著書百餘部。如尊頂法論。法華髻珠論。僧寶傳。林閒錄。及智證傳。石門文字禪。此皆予所經目者也。其餘渴慕而未及見焉。石門十四歲。講唯識論有聲。十九參雲菴文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