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亦老且休矣。四年五月一日。為文書。請以徑山忠曇芳。代己升堂。擊鼓辭眾。退居廣智菴。居兼旬。肩輿與御史大夫脫歡公。為別留書。凡與交游之善者。命弟子疏。兩朝賜以金幣等。盡以付寺僧。俾營萬佛閣。以報國恩。既乃臥示疾。明旦天大風雨。白晝變暝。召入室弟子。各加勉諭。從容作偈。儼然而逝。是月廿四日壬子也。得年六十一。僧臘四十六。初龍翔寺成。即營三塔於石頭城之東岡。弟子龕奉全身。措於塔院。自憲臺郡縣。大小吏士。緇素老幼。送者萬眾。陰雲四興。凉颸灑然。行者不知暑。眾散始罷。月八礱石。為坎石城之岡。十六日奉而藏焉。表浮圖於其上。其徒之在杭州報國永祚者。又奉師遺齒爪髮。而塔於鳳凰山。師四會說法。皆有語錄。提頌敘說宗旨。外集詩文若干卷。即所謂蒲室集者也。度弟子若干人。傳法住山者若干人。師性至孝。父再早卒。母蕭氏方盛年。即持齋念佛以居。師受請報國時。母卒。餘子薦新祖考。庭前忽生華。形如白蓮。葢芝類也。鄉人聚觀。香色彌月不減。占者以為師之瑞應也。師雖不得至左右。而心常不忘。目其文曰蒲室者。所以識宗家睦州織鞵為養之故事也。故其為文。為人子言。必曰孝。為人臣言。必曰忠。為朋友之交言。必曰信。至語其徒。脫愛網。離無明。直指本性。以悟為則。誘掖以進之。激昂以發之。奮迅以決之。機用迭發。政令獨行。其門人以所得。各有記可考也。噫人才實難。江濤渺然。居忌不怛。能靜以應。向使不為方外之歸。亦足以用世者哉。予與師相知四十年。見師身受龍翔之寄。至于今十有七載。歸老江上。亦十二年。向與交游者。皆已盡矣。弟子懷渭。本其甥也。清修善學。有舅氏之風。渭之為名。亦所以識也。以其同門之意。使予書其遺事。可勝慨乎。乃述贊曰。
維昔至元 皇有南服 神明合完 生息來復 預章楩楠 殿於湖江 幹立條揚 乃發駿厖 文林蕭條 靡契嘉會 肆其修能 求法方外 達磨傳心 別濟為宗 至玅喜天 縱橫朗融 遠紹諸流 必有慧辯 惟全悟師 弘偉超鍊 四坐道場 說法沛然 吐辭湧泉 如洪如元 衛法如嵩 不咈明教 織蒲養親 睦州之孝 表裏東南 總于金陵 皇作梵宮 龍翔是徵 崇臺在焉 耳目攸寄 以領佛事 孰克堪是 鼓鐘震驚 龍象人天 嶽峙山連 莫之雄先 金貝珠璧 園苑林澤 道護萬福 好爵嘉錫 宣其惠慈 作新成規 來嚮來參 雲奔海馳 皇仁如天 函覆如一 俾善其眾 休燕以室 風雨漂搖 安如須彌 生滅去來 何足控持 嘅念故交 違越年歲 訊諸門人 以作斯記
前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蜀郡虞集記
元太中大夫廣智全悟大禪師住持大龍翔集慶寺釋教宗主兼領五山寺訢公塔銘(并序)
今天子至元元年。太中大夫廣智全悟大禪師。住持大龍翔集慶寺訢公。上謝事之請。御史大夫撒迪公以聞。上不允。遣使持詔。加釋教宗主。監領五山寺。勑臺臣諭旨。俾安居以終老。寵錫優渥。賚及其徒。公不敢違。僶俛受命。至正四年。夏五月己丑朔。乃升堂辭眾。退處東菴。且援著令循本宗資次。舉徑山曇芳忠公自代。未幾俄示微疾。其月二十有四日壬子。委順而化。六月四日辛未。奉全身殯于石頭城塔院。臺府暨郡邑諸司。咸設祖奠于道左。送者萬餘人。八月十有六日壬申。窆于塔院之後岡。分爪髮。建塔杭之鳳凰山下。弟子密詣走金華山中。致寺勤舊汝劼景操等之意於溍曰。先師紹隆祖道。師表人天。克協帝心。光膺聖眷。宜有述以示來葉。子嘗庀職太史氏。且辱交於先師。銘非子誰宜為。敢以門人廷俊所奉狀。以請。溍載念師之告寂也。不遠千里。以所服玩。來識永訣。若有所屬。望於溍者。誼不得以衰退為解。謹按。公諱大訢。字笑隱。族陳氏。唐尚書操之裔。世居江州。後徙南昌。故今為龍興之南昌人。公幼開爽。授以書即成誦。七歲游僧舍。見佛像輒作禮。瞻戀忘歸。父母知不可留。九歲俾去家。依伯父雲上人於本郡之水陸院祝髮。禮雲之徒彰上人為師。尋受具戒年十七。初至廬山。謁開先一山萬公。留掌內記。既而遣詣百丈山。參晦機熈禪師。一見深加器重。由內記。陞居記室。一日詰之曰。黃龍得旨泐潭。領徒游山。名開叢林。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什麼處。公抗聲曰。千年桃核裏。覓甚舊時仁。師愈奇之。又一日以百丈野狐話。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在什麼處。公擬答。師遽喝之。自是平生凝滯。渙然冰釋矣。公每謂。先德有云。但有纖疑。不到無學。安能七縱八橫。乃益研教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師遷杭之淨慈。舉公為第一座。辭不就。仍居記室。出世住湖之烏回。遂以瓣香。為師法嗣。居三載。去游江淛間。後歸淨慈。一時大尊宿。在父師行者。咸與為忘年友。嘗訪中峯本公於天目山。坐語半夜。風大作勢。欲裂崖石。左右皆辟易。公不為動。中峯甚敬異焉。鳳凰山大報國寺。以灾毀。而法席偶虗。行宣政院。倚公起其廢。公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