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方便念佛。功成見佛。引歸西方。佛當開示邪正自知分齊也。山僧所見如此。特以進答。惟大王詳鑒之。
答德王
承問身性之異者。雖則常所知。實非常所盡證。非不證也。葢以自背。故謂之迷。豈其皆無而修得之也。貧道即以現前指出。可使日用親證焉。身猶萬象。性猶虗空。萬象去來生滅不停。皆為虗空之所容受。而虗空亘古亘今。凝然不變也。身之動靜生滅。莫不皆現自性之中。而自性能知去來動靜生滅。寧不如虗空亘古亘今不受生死者乎。若能一念不生。身心當下無有處所。何處見有生死來。所以貧道勸人常住無念。自然前後泯淨。即此無念。頓入大光明藏。總法界都是個自己法性。從上佛祖都向此中安住。何必臨終求驗也。昔者有鬼逼禪師。橋上打坐。隱聞眾鬼相語云。今日有替代來也。他鬼問曰。替代者何人。曰戴銕帽者即替身也。至晚天雨。岸上人頂銕鍋入河濯足。禪師急止之。語其故。其人即回。鬼嗔曰。何等禿物敗吾好事。我當報之。繇是鬼皆圍遶欲害僧。僧即斂念不動。鬼曰。好一座塔。人從那裏去了。少時鬼散。僧作念云。鬼去也。鬼復聚云。來也來也。僧復斂念。鬼云又不見了。如是者三。豁然大悟。時人號為鬼逼禪師。當其念動。鬼得以見之。此即生死宛然。念斂則鬼尚不見。更何能害之。鬼所得見者。皆繇我心生滅故。或有或無。然我自性。若存若滅。若去若來。皆現知中。湛然常住。更求方所。似差一著也。敢問大王此中用力已久。亦有片時入寂不。倘亦有入寂時。還見有身心不。若有身心。不名禪寂。若有禪寂。畢竟沒有身心。既無身心。寧有方所歸乎。此時無身可得。無心可起。臨終有何異焉。若無異者。何不當下使其無心。而乃俟臨終求驗耶。
答方眉子(法名大瀛。歙縣人)
足下所述。甚有來歷。但學道之人。一人所在也要到。半人所在也要到。此語雖淺近。於今時極有好處。何也。葢此事最細。佛出世時。莫大聖流。尚懷畏怯。而佛猶秘之。四十餘年。末後拈花。始露消息。是知非易易言者矣。故如來於一乘。而開作三乘。展轉調護。苟得開悟者。世出世間。宗乘教乘。廣大差別。悉皆通達。辯才如海。問一知十。承當此事。可謂如水注一瓶水。更無少欠。非惟人信。抑且自許者也。邇來諸方大有不然。於教乘中。一無所據。但於古人機緣暗地湊插。或下一轉語。或作一偈頌。以當平生。直恐爛泥裏有刺。極須簡點。予觀足下偈頌。極有相應。但不知足下。於三乘十二分教。展卷釋然無惑不。祖師機緣。一一識其來處意不。行住坐臥之間。得坦然無罣礙不。觸境逢緣。一一自在不。所謂自在者。非謂於善惡不動為自在。要即惡以成利益。始名自在也。若不得恁麼地。極須仔細。不得草草。若得恁麼地。而足下云人嘉禾恐熟識踪跡之。即為有礙矣。故古人云。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光不透脫。此亦是病。大丈夫漢。頂天立地。直須竪起金剛脊。放下鐵面皮。初無畏怯。始稱得無礙道人也。山僧一無所知。以足下問及。故以實語相覆。惟足下一一自己評勘。是非皎然。如欲深造。將如來了義大乘。頓在目前。如臨寶鏡。妍醜自彰。切不可以古人語為病。棄置佛語而一味弄無義味話頭。是棄其師而重其徒。諸方病患皆在於此。當時藥山大溈百丈諸大老。凡所出言。與修多羅合。皆繇宗教兼暢。故得光垂萬古而不泯也。今足下真正要擔當此事。所謂一人所在也要到。半人所在也要到。當盡心焉。
答李借假居士(名化龍。粵東南海人)
三復來書。知老居士宿承願力。來此末世。現宰官身。求出世道。為眾生作軌範也。不則妙年何能不為富貴所沈。而知有此事耶。相似知解。或者有之。何能決然長齋。若曰非再來人。吾必不信矣。蒙示依疏論淨土話頭等語。皆是途徑之說。可信不可執。何以故。無真實立故。徒使人終日取捨勞心費力無益也。公何不體取六祖之言。不思善。不思惡。只恁麼參。自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此語何等徑直。遠離途徑。直下自信。所謂成佛。無尚於此矣。貧道自慚無德。空為海內所知。荷蒙玉翰遙頒。下情愧汗。不敢以繁詞穢耳。僅以所知錄呈。若能擔當。則一念相應。即一念佛。百念千念亦復如是。切勿墮隨言執見。說有禪可參。便作禪解見。說有淨土。便作淨土解。說有經論。便作經論。解。說有戒律。便作戒律解。如是等皆是隨言作計。被他所轉。迷背自心。終無了日。如云未悟者。公初不知有出世事緣。經論乃知。知即悟也。若云不能修行。此一念長齋已是修行。若推以廣之。則萬德萬行。作福方便。皆從此一念發起也。若云未明大事。但看不思善。不思惡。兩頭坐斷。中間自虗。此祖師之言。公能不信乎。若信則大事已明。不須更明。貧道所知。如是而已。
答推府王橋海
來翰云。悟了還同未悟。實如所論。但此事非懸料可了。必須實到這個田地始得。如某昔讀茘枝賦。時中遙想滋味。或人問之。亦與彊說。終不得無疑。前歲雖則已嘗。猶未知其深趣。茲者備悉種類。滋味盡嘗。較前看書與略得滋味時。豈不天淵乎。是故若能真正向這裏歇心。自然無邊差別。一念頓斷。更要覓個疑處。了不可得。諒居士已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