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河山經百戰。雲霓望斷幾能安。
忍饑忍凍度殘庚。日夜惟聞鼓角聲。四野橫屍誰解掩。風吹日炙怨難平。
懷徐希虞廣文(二首)
數載分虀讀典墳。妙峰一別便離羣。何時再剪西窓燭。徹夜同君細論文。
喝水巖頭一望間。故人官舍眼前山。祇因衣帶長年隔。浩渺煙波絕往還。
贈本智上座
一入空山萬慮灰。巾瓶那肯近塵埃。浮雲幾見穿林去。又逐西風入洞來。
贈跬存上座
北嶺雲邊翠色濃。松窓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觀息。一任山花白與紅。
贈一中上座
萬仞峰頭只一家。重重翠色映袈裟。金經讀罷無餘事。汲水親烹穀雨茶。
送黃植三司馬北上取藏經(二首)
旌斾翩翩向北遊。西風吹徧白蘋洲。瞿曇大寶如探得。法海汪洋徹底收。
靈鷲遺言貝葉傳。等閒流布在人天。惟除巨力能擔荷。甘露門開灌大千。
送稅擔淨輝二禪人請藏經(二首)
秋日乘風出石門。白雲縹緲隱江村。關津歷盡原非遠。拄杖全擔佛祖言。
飛飛黃葉滿山秋。金錫穿雲踰嶺遊。取得龍宮無價寶。祥光早映鼓山頭。
為李窹生居士。題峩眉山圖
萬疊巉巖一旦開。普賢大士放光來。靈源洞裏發深省。如侍山中說法臺。
讀周櫟園司農瑞蓮記(二首)
義方垂訓已多年。清慎居官世共傳。瑞發庭前雙老笑。應知兒再近堯天。
世途自古多迍蹇。長使英雄淚滿襟。空裏白毫光炤處。靈枝瑞瓣見貞心。
橫山夕炤
石壁橫開古岸邊。山光倒影水中天。一僧扶杖歸來晚。笑指殘陽帶暮煙。
錦江夜釣
月印寒江一色秋。小船移過白蘋洲。錦鱗未遇風烟冷。千尺絲綸敢自休。
建溪春色
勒馬山前鎖翠烟。嵓花簇簇錦文鮮。黃鸝唱盡華亭偈。笑殺漁人尚醉眠。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二十六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二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編
洞上古轍卷上
序曰。道無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變也。道無轍迹。而有轍迹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傳而至曹溪。曹溪之門。嗣法者眾。而青原思稱為得髓。後五傳而至洞山价。其時機器漸下。學漸乖宗。主法者憂之。乃立宗趣。設規矩。俾高者不滯於劫外。卑者不落於今時。剪諸見之稠林。截萬端之穿鑿。鑪錘之妙。淘汰之工。篾以加矣。但其法最精。有才者不得騁其才。有智者不得騁其智。一毫意氣之粗。情識之濁。不得與於其間。且諸宗單重見地。吾宗兼論功勳。故諸宗稱為了當者。吾宗方許入門。自新豐以來。傳持斯道者。稀若晨星。學此者。鮮不厭其難而趨其易。一綫之脉。若斷若續。亦無怪其然也。當勝國之際。主法者。多略妙悟而談宗旨。如欲適燕者。但日計路程。足實未嘗踰閫。燕京固邈在萬里也。至我明弘治中。有四家頌古註。嘉靖中。有曹洞宗旨緒餘。及少林筆記等書。悉皆謬妄。迷亂後學。又如指羊腸小蹊。僻谷荒徑。為適燕之通途也。豈不哀哉。老僧生當末造。幸窺一隙之光。見諸書謬妄。破滅正法。乃作洞上古轍二卷。盡刪邪說。惟取古德舊案。類集成書。間有發明考訂。乃不顧危亡。直犯忌諱。嗚呼。豈得已哉。老僧桑榆殘景。兼之病魔日侵。奄奄一息。與死為隣。而猶力疾作此。豈尚執人我於空中。競是非於世上乎。葢不忍斯道久晦。冥如長夜。欲令天下共仰扶桑朝旭。豐亨日中也。知我罪我。其惟是書。
旹崇禎甲申二月既望永覺老人元賢題于鼓山聖箭堂
參同契註
此洞宗之源也。宋有法眼大師註。世所共宗。今已湮沒不可考。故余不自揣。輙為效顰。
竺土大僊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首拈出心字。標宗也。心如何可付。乃是以心印心。不落言詮。故曰密付。南北二宗。雖分頓漸。正由人根性不同。為利根說頓法。為鈍根說漸法。方便各異。道本無殊。總之契此妙心而已。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靈源。心也。本不落名言。因明而見其皎潔。枝派。事也。本無有實體。因暗而見其流注。枝派流注。是謂執事。認妄為真。固是迷矣。靈源皎潔。是謂契理。有理可契。豈為真悟乎。此言明之與暗。總妄明之顯晦。學者不可依之以自惑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門。根也。境。塵也。諸根境有回互不回互二義。言回互者。謂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網珠也。不回互者。謂諸根境各住本位。未嘗混雜也。雖互相涉入。而實各住本位。雖各住本位。而實互相涉入。此非意識之境。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此明色聲諸法。熾然殊異。暗則上中莫辨。明則清濁攸分。此皆滯於迹。而不能反於性也。若反於性。豈有明暗之可言哉。正如子得其母。天然妙契。而知與不知。俱不足言矣。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然於一一法。依根葉分布。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