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成矣。是所謂四弘誓願。有大心者。方能發此大願。具大願者。方能建大業。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資願。非虗願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諸己而已矣。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與眾生原無二體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則敵我者皆人。人又一我。眾我聚而眾生成矣。眾生所本。本乎煩惱。煩惱堅執。則我相益固。我相固。則人不亡。我喪則人不立。人不立。則煩惱空。是則我心煩惱若盡。則返觀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則覓眾生。若邀空花而結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所謂煩惱盡。而眾生空。斯則不度而自度矣。是相與而無也。然舉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煩惱。煩惱用事。非真心也。然煩惱者。情也。若斷煩惱。而以煩惱之心斷之。是借賊兵而齎盜糧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斷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學法門耳。法門者。乃出情之法。為消煩惱之具。所謂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學佛者。以吾人之心。體佛之心。以日用之事。効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學自心之佛行。斷自心之煩惱。度自心之眾生。則如湯消冰。不勞餘力矣。是則四願固難。若返求之。吾心中無不具足。自不假於外也。若知不假於外。則吾人現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皆眾生也。返求自心現前日用。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然於自身六鑿相攘。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現前。以空法而用事。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照了眾生。同歸自性。則與佛同體。此則煩惱空而眾生盡。眾生盡而佛道成。民胞物與。浩然大均。又豈願為徒設哉。由是觀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為。無論致君澤民。未嘗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願。無非成佛之行。豈特為操虗尚事。耳目寄與而已哉。某以此見志。其有得於此乎。
感應說
佛說一切世閒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毫不可爽。而世人不信者。謂為虗談。孔聖安命之說。世有信者。每每推算。但求福利勝事則喜。而惡聞其災患。此惑之甚也。殊不知死生晝夜。三世輪迴。如昨日今朝之事耳。請以近事喻之。譬夫請客。凡設席之物。無論精麤豐儉。色色預備現成。則臨時陳列。一一具足。若少有欠闕。必不全美。此一定之事也。人生一世。正報身命延促。依報家產資財。功名貧富貴賤。秋毫皆是前生修定。今生所受用者。不從外來。盡是自作自受耳。故曰。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世人自恃智能才技。可以致功名富貴。殊不知功名富貴。非才智可致。以吾前世修定。今世偶因才智會合而然。故得之而喜者。惑也。又吾固有之富貴功名。而為人之所破壞者。則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破壞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以為憂者則反怨天尤人。以致結冤而不解者。過也。是知孔聖之安命。即吾佛之因果。若知安命。則貧富得失。一切委之前定。皆我自造。則窮達壽夭。皆吾命之固然。若明信因果。則今生受用一切。皆我前世修成。原非他人之可與。亦非智力之可能。即有才智而致之者。亦是我分之固有也。如此。又何計較得失。而勞苦心慮。妄積恩怨於其閒哉。若明智之士。的信因果報應。不必計其前之得失。但稱今生現前所有。以種未來之福田。如世之農者。擇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種及時。則秋成所穫。一以什伯計。此又明白皎然者。但在所種之田。有肥瘠之不同耳。佛說供養佛法僧三寶為勝田。孝事父母為敬田。濟貧拔苦為心田。吾願世之智士。不必計已往之得失。但種未來之福田。苟能省無益過度之費。節身口侈靡之財。種之於三田之中。不惟增長未來福德莊嚴。則將現世。亦身安心樂。為第一福人也。若能種福於三田。再能留心於佛法。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轉貪瞋。以軟和而化強暴。以謙光而折我慢。如此則是大心菩薩之行也。居士果能信此。當稱最勝勇猛丈夫。
張孝子甘露說
余嘗讀方外志。謂混沌初分。而人始生。體有光明。蜚行自在。吸風飲露。不產五穀。泉涌露降。凝結如脂。名曰地肥。味若醍醐。人食之甘。嗜而無厭。其體漸重。不能自舉。故地肥薄而五穀生。五穀生而地肥絕矣。人始穀食而情竇鑿。欲火生。故醇氣澆而露不甘。泉不醴。俟聖帝明王出。天德合而醇氣守者。故甘露降。醴泉涌。時則為禎為祥。為靈為瑞。感於人而應於天。由是觀之。今之瑞。古之常也。堯舜之世數致焉。三代無紀。春秋不載。至西漢武帝降。始以為年。嗣是代有之。我明洪武八年。 聖祖詣齋宮。祀上帝。甘露降於圜丘之松杪。凝枝垂懸。其狀如珠。其甘若飴。乃敕羣臣採而啖之。命為詩歌制論以紀之 世廟亦然。是知甘露之瑞。皆見於王者之德。而未聞降於野。今龍山張子鳴球。以篤孝。感甘露降庭槐。香美異常。經旬不散。其故何哉。嘗試論之。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德至而中和之氣育。中和育而醇氣守。醇氣守而天德合。天德合而禎祥應。故甘露降。醴泉涌也。夫孝一也。自天子以至庶人。本無二致。第心圓而氣足者。應之速。久近亦然。余故謂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