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當知萬法歸一與萬德洪名皆鐵混淪也。況迦葉.阿難同稟靈山。共傳茲土。六朝遠祖。羅十八員不世出之英才歸心蓮社。五季永明。總千萬種無小大之善行回向樂邦。然皆各盛一時。功垂萬世。
殆今末法。佛道下衰。自我。
成祖之後。典籍殘缺而無徵。僧行徒有其名而不知奚事。茫茫八表。求一律寺且不可得。何曾有禪教淨土之叢林耶。突出陽明夫子。以應化大權。創良知之說。揭禪宗語。和會融通。使儒門英傑始知趣向。然而未光大也。時有雲棲大師。實古佛之應身。愍斯惡世。來生此間。少稟生知。為當代巨儒。頓除恩愛。示菩薩徧行。其以身教眾生也。則有萬德種之妙行。其以語教眾生也。則有百千卷之牙籤。禪則有禪關策進等。教則有楞嚴模象等。律則有戒疏發隱等。淨土則有彌陀疏鈔等。校謬則有正訛集等。典籍迷謬者。必援古以證。僧行邪倒者。必善巧攝持。三槐碩德。八表高流。莫不望風歸附。其親炙者。必傾心伏膺。羅列祖之行門。罄無不盡。振千載之頺綱。萬目畢張。雖其大用如此。皆以淨土為指歸也。故知圓頓之旨與淨土法門何矛盾之有哉。
問曰。雲棲大師謂。良知非真知。又云。王陽明於佛法未有深得。斯言何謂也。
答曰。學道之人。切莫競執名言。貴在真實體認。用處幽玄。體認得真。是亦可也。非亦可也。體認不真。是亦不可。非亦不可。何則。古德云。老僧把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也得。把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得。雲棲大師云。良知非真知。即把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也。可謂用處幽玄矣。陽明夫子云。良知即真知。此則把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固不敢保其真實親證。亦可謂隨順信解矣。何則。世尊發明三界惟心。萬法惟識。而攝之以三性。曰成自性。曰緣起性。曰徧計性。一切諸法。緣會而生。見聞知覺。皆緣起性。軻氏云。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是則緣親而心起孝。緣兄而心起悌。達之天下。則緣君而起忠。緣民而起仁。皆良知也。故知孝悌忠愛。的為緣起性矣。祖師道。若喚這个是。是頭上安頭。若喚這个不是。是斬頭覓活。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問曰。一切諸法皆緣起性。既聞命矣。其成自性。云何體認。
答曰。成自性者。真知之體也。緣起性者。真知之用也。遍計性者。真知本具。為外道邪見眾生以妄想識情迷謬妄執者也。故華嚴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楞嚴亦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
所言真知者。即常住真心。亦名實相般若。是諸法自性。聖凡本具。非中外而徹十方。無去來而通三際。為一切眾生本來面目。一而不二者也。其體絕相絕稱。纖塵不立。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者。真知之用也。故曰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是以聖人虗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良有以也。先德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知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中。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是為無知之所知。神聖之所會也。子亦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問曰。如上所言。則陽明夫子為頭上安頭。雲棲大師為斬頭覓活。何大言若是之無慚也。
答曰。癡人面前莫說夢。信矣。前不云乎。學道之人。莫兢名言。貴在真實體認。用處幽玄。雲門老祖云。吾有一句函葢乾坤。吾有一句截斷眾流。吾有一句隨波逐浪。當知良知即真知者。乃巧心妙手。函葢乾坤之說也。良知非真知者。乃獨露真常。截斷眾流之說也。何則。前不云乎。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發即未發。未發即發。謂之致中和。良知亦然。軻氏云所不慮而知者。乃未發之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乃發而中節之良知也。陽明夫子據未發之良知。故曰良知即真知。雲棲大師據發而中節之良知。故曰良知非真知。
又真知者。極其廣大淵微。如上云云。而今人不知從何所詣。陽明夫子欲使人就路還家。故向孝悌上一點。曰良知即真知也。後人見與麼說。便執此外更無真知。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奚止孝悌忠愛與見聞覺知而已。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雲棲大師欲破其病。使人直窮到底。故曰良知非真知也。洞山老祖亦云。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却似入京朝帝主。未到潼關卒便休。當知百尺竿頭。更須進步。
問曰。如師所言。不落二邊。方為究竟。究竟之說。願垂開示。
答曰。經云。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併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以本無所有故。不可頭上安頭。以元是菩提故。不可斬頭覓活。如病目人。見空中華。空本無花。病者妄見。故不可說是非二相。
問曰。或謂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