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遣。
答曰。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何須排遣。然了之說。難言者也。何則。有一徹永徹。一悟頓悟。無了之了。有善巧方便。了達之了。所以古德云。道人日用境界現前。皆前業也。夢幻也。純真一如。離異致也。若以前業觀目前。則境從業起。業從心生。心若無生。業自何有。若以夢幻觀目前。則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尚無大千。有何境界。若以純真一如觀目前。則法法虗融。心心寂滅。劫奪毀辱。何曾非我本師。徵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南嶽所以輕安如故。肇師猶如劒斬清風。良有以也。
問曰。圓覺經云。無碍清淨慧。皆由禪定生。云何祖師又云菩薩觀禪定如牢獄。
答曰。楞嚴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乃菩薩修行之定論也。又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何則。葢以圓頓大乘。利物為上。不拘拘終滯死灰。故云菩薩觀禪定為牢獄。況禪定之學。邪正甚多。利害不少。故曰枯木山前叉路多。世人到此盡蹉跎。何則。禪定之多。難以廣舉。略而言之。有世間禪。有出世間小乘禪。有大乘禪。有最上一乘禪。
世間禪有九種。即九次第定。初禪曰離生喜樂定。因離五欲。而生身心喜樂故。二禪曰定生喜樂定。因入禪定而生喜樂故。三禪曰離喜妙樂定。身受寂滅。心生妙樂故。四禪曰捨念清淨定。身心受滅。苦樂雙忘故。五曰無想定。粗想不行故。六曰空無邊處定。色相既除。空境現前。無邊際故。七曰識無邊處定。色空雙泯。識心無際故。八曰無所有處定。心境俱忘。畢竟空寂故。九曰非想非非想處定。識性不動。以滅研窮。若存不存故。此皆窮空。不盡空理。獨無想定。外道所修。其餘八種。邪正所共。若從豫流見道修者。即名鈍根二乘。若從外道窮空不歸。不遇佛僧。不悟正法。迷漏無聞。當入輪轉。故名世間禪也。以不能超色無色界故。
出世間禪即真如三昧。又名滅盡定。又名一行三昧。唯見道者。或須陀洹.或阿羅漢.或初地初心.或八地等位。既悟一切諸法。唯是一心。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入三昧時。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三界九地。心及心所。一切不行。名出世間禪。大乘小乘。觀法無差。但度生.不度生為異耳。最上一乘禪者。即前一剎那三昧云云。
問曰。圓覺經三觀之理。與四病之文。似無差別。此則曰。取靜為行。靜慧發生。彼則曰。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則曰。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彼則曰。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此則曰。了知身心皆為罣礙。不依諸礙。永得超過一切礙無礙境。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彼則曰。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只一經之內。一般修習。何故。此則為觀。彼則為病。
答曰。前不云乎。大小偏圓之教。兼但對帶之乘。一切皆以見道為首。然後修證隨之。經有明文。汝自昧焉。何則。空觀云。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淨為行。假觀云。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於根塵皆由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中道云。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了知身心皆為罣礙。是則三觀之文。皆以見道為宗也。行人如悟而修。如修而證。何迷謬之有。故曰三種玅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因此得成道。四病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我今永斷一切煩惱。我於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是則未悟覺心。堅持我相。雖修諸行。而生死之輪永熾。故曰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相。無始妄流轉。不得成菩提。
問曰。如是三觀。總別修習。即復名為二十五輪。經云。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是則如悟而修。如修而證。十方如來無不因此。云何頓覺之人而能超越。
答曰。如悟而修。如修而證。果三世之達道也。即信即悟。即悟即修。即修即證。即證即了。乃教外別傳之旨也。前不云乎。一徹永徹。一悟頓悟。徹悟之後。更無毫釐繫念者。纔是達摩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所以祖師拈槌竪拂。棒喝交馳。皆是剎那三昧。其間不落修證。故曰唯除頓覺人。黃蘗心要云。六度萬行是魔說。四諦十二因緣是魔說。圓修三觀是魔說。一真法界是魔說。何則。寧為心師。無師於心。故曰併法不隨順。
問曰。大小諸乘與直指之道既聞命矣。敢問淨土一門與圓頓之旨相為矛盾耶。共為表裏耶。
答曰。圓頓之旨與淨土一門。實並行而不背者也。何則。山河國土共轉根本法輪。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襍居尚然。彌陀淨土會心以為別乎。此則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彼則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此則以狗子佛性.萬法歸一使上根者機前領荷。中下者朝夕參疑。彼則以寂光真境.萬德洪名使上根者直下承當。中下者孜孜在念。古德云。舉心盡是輪迴業。動念無非生死根。要與太虗無句背。如非吞個鐵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