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62-敦煌变文集新书---第12页

是诸方菩萨各门舍利弗等游此会中。 韵
鹫峰王舍两□(俱)美,余国余山难可此(比)。
  莫说人皆智惠(慧)人,兼缘地总贤灵地。
  足珠珍,多锦绮,软草祥花咸〔具〕备。
  九夏无劳远远敷,三秋镇有长长媚。
  大乘经,也如是,诸教诸经难可比。
  菩萨无非现化身,声闻各总居□(权)地。
  遣彼边,明不二,接物投机皆得备。
  浼(说)有还逢破有居,谈空或说非空义。
  鹫峰山胜法会殊,王舍国强经不异。
  所以如来向此中,长时说据三拫(根)记。
  国强山胜地英灵,〔□□□□□□□〕。
  武鲁人人皆节相,文儒个个是公卿。
  八方礼义曾无乱,四海风仪别有情。
  是以世尊怜□事,长于此处说真经。
  山又好,法能嘉,山法无偏圣所夸。
  法贯深根生道种,山栖就(鹫)鸟拆祥花。
  要来王舍程非远,拟往香风路不赊。
  说报恩经于此处,有几多罗汉唱将来。
经 与大比丘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摩诃那伽,心得自在。摩诃迦叶
与者,兼共□(菩萨)。龙树云:一处一时,一心一戒,道同一解脱,是名共。大比丘者,一云怖魔比丘。若行一切魔怖,皆当礼敬。缘有五种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的(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至求大乘,救度人故。创发此心,令魔恐怖,故云魔怖。 韵
□(剃)除发须坚持戒,妄念邪情专破怀(坏)。
  意地非论毁相仪,心中兼已离恩爱。
  取菩提,心不背,誓与有情填苦海。
  为有如斯德在身,魔怨所以长惊退。
  清高节操伏王侯,三事由(田)衣信脚游。
  恩爱岂曾□(关)口腹,形仪未省学妆修。
  有栖心处生穿凿,无益门中不嘱求。
  长遣魔怨怀怕惧,方得名为大比丘。
二者名乞士,出家之人虚心求道,无所□(贮)畜,外乞衣食,以资色身。内之(知)门法,度之(诸)人众,故云乞士。 韵
持盂聚落求斋饭,济给身躯摧我慢。
  物外之言不挂心,情中境像专除散。
  伏利名,闭松〔□〕,长使俗尘生仰羡。
  讨究真经度脱人,方契当时出家愿。
  身无拘系□(院)清幽,大似平江不系舟。
  既解情中无境像,应难闲事挂心头。
  盂中香饭时闻化,□(架)上田衣不乱求。
  长使俗家生仰羡,方得名为大比丘。
  上来比丘竟。
此经比丘是大阿罗汉。梵语(行?)已立不受后有已下,毗婆沙九十四云:何故名阿罗汉?答:应受世间胜供养故,名阿罗汉。复次,阿罗者,谓烦恼名能害(割),用利惠(慧)刀,害(割)烦恼贼。此罗汉等,或是久成正觉,权作□(声)闻,新伏无明,令无余故,若阿罗汉,又阿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趣生死法中,不复更生也。又汉者名一切恶不善济(法)。纔升果位。计数即尘沙莫及,都标即二万八千。阿罗者,即远离生义。远离诸恶不善法者,名阿罗汉。此口心恶者,理(谓)不善业;不善者,理(谓)一切烦恼障善法故。同于佛会之中,听说报恩经典。说为不是违义,如有颂言,远离恶不善,安住胜义中,应受世供养。
贪嗔皆〔□〕断,尽是阿罗汉。
  来□(往)得逍遥,生死难萦绊。
  惠(慧)□(剑)镇锋铓,智月长圆满。
  龙天释梵人,见者皆称赞。
  会中罗(汉)好仪形,月面长眉眼绀青。
  身挂紬袍云片片,手棰(摇)金锡向(响)玲玲。
  行时每遣香明起,定里长裁(栽)觉树荣。
  总与如来为弟子,显名故入大乘经。
  一队队,遶金台,还列高低次第排。
  愿听三祇除见执,希闻一法得心回。
  伏缘自到居岩谷,誓与群生灭障灾。
  不可交声闻空在会,合应有菩萨也唱将来。
经 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此诸菩萨,久植德本。□于(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常修梵行,圆满大愿。其名曰□□(菩萨菩萨)
菩者〔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萨者〔萨〕埵,此诸有情,即所化众生。摩诃萨,大也。谓此有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证大道故,故云菩萨摩诃萨。若据梵语全呼,唐言好略。今此经更着摩诃萨,具大菩萨。又菩萨,所求义,萨埵义,勇猛义,不惮辛苦,求大菩萨。有者有能,故名菩萨。相者也,□(菩萨)时也。梵行已下直(兼)在家。
虽居尘俗情高豁,恤物忧贫无暂歇。
  见苦长闻起□(对)治,于人未省生怨结。
  保行藏,持不煞,念念中间专省察。
  坚固身心虽在家,此人也得名菩萨。
  虽居俗舍浑客尘,别有阴功伏鬼神。
  无恨怨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