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6-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明-释智旭-第86页

间缘也。又汝若不许多识俱转。则色声香味触等多境现前。一刹那中宁不顿取。若谓根境虽齐。识有前后。则不合理。又既许一时有多心所俱生。何独不许一时有多心王俱转。又如水镜唯一。浪像可多。则知藏识唯一。转识可多。又若不许同时意识与五识俱。则意识起时。前五已灭。便同独头意识缘已灭境。如何得明了耶。
(己)第三番问答
(问曰。)如何(与)五(识)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乃能)取一或多。(答曰。)如眼等识。各于自境(亦能)取一或多。此(意识于五尘境取一或多。)亦(复)何失。(以六识之)相见(二分。)俱有种种相故。
复有小乘。妄计有五意识。故难唯一意识。不应顿取多境。答释可知。应立量云。同时一意识是有法。能取多境宗。因云。相见俱有种种相故。喻如一眼识能取多色等。
(己)第四番问答
(问曰。)何故诸识同类不俱。(答曰。)于自所缘(若不可了。多亦无用。)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
同类不俱。谓一刹那中。无二眼识并生。乃至无二藏识并生也。答意可知。
(己)第五番问答。
(问曰。)若尔。(则)五识已(能各)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答曰。)五俱(之)意识。(能)助五(识)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而已。)又(意识)于彼(五识)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五)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五识不尔者。但有自性分别。不同意识更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也。
(己)第六番问答
(问曰。)多识俱转。何不(如心王心所之互)相应。(答曰。)非同境故。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喻)如五根(之与五)识。(虽亦同境)互不相应。
非同境者。眼识以色为境。乃至身识以触为境也。难曰。同时意识。与五识既是同境。何不相应。释曰。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彼五识依五色根。此意识依于意根。是一异也。各有自证分体。从自种生。是二异也。此第六识。与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彼前五识。虽与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三。中二。大八相应。是三异也。喻如五根之与五识。虽亦同境。而根是色法。识是心法。根为所依。识为能依。根为能发。识为所发。根但照境不能了别。识能了别。而无形像。识属现量。根属比量。故不可说如心心所之和顺似一而名相应。二料简俱转义竟。
(戊)三结示二谛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以见分)行相。(及)所依(根。所)缘(境。)相应(之心所。四义皆)异故。又一(识)灭时。余(识)不灭故。(又七是)能(熏。八是)所熏。(如此)等相(亦)各异故。(然而)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设使)定异应非(互为)因果性故。(当知)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此结示俗谛也。先明不定一义。次明不定异义。第八识如水。前七识如波。波之与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因之与果。亦复如是。故总以如幻结成无性。当知无性之俗。俗不违真也。量云。八识是有法。非定一异宗。因云。无定性故。喻如幻事。
如前所说(三能变)识(六位心所)差别(之)相。(且)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说有此事。)非(谓四真谛中第四)真胜义(谛。亦有此差别也。以)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此结示真谛也。心路绝故不可思。言路绝故不可议。以心言皆悉无性。故名为绝。非是离于心言之外。别有一个非心非言境界以为真谛。当知无相之真。真不违俗。是故第八识如水。前七识如波。真胜义则如湿性。非波非水。亦不异波水也。四俗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车等。二随事差别谛。谓三科五蕴等。三方便安立谛。谓苦集灭道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真理。四真谛者。一体用显现谛。即第二俗。二因果差别谛。即第三俗。三依真显实谛。即第四俗。四废诠谈旨谛。即一实真如。前一俗。唯俗非真。后一真。唯真非俗。中间三位。望后名俗。望前为真。虽云八谛。秖是五位。今所明八识六位心所。即约随事差别谛说。亦名为体用显现谛。以不同外道余乘所执我法。故名为理。以不约平等一实真如法性。故名世俗。
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此结示真俗不二也。不变随缘。如举真金而作众器。故相有别。随缘不变。如彼众器全体即金。故相无别。以能相所相。本无性故。谓能即非能。所即非所。故名为无。非离能所之外。更立一个无能无所为真谛也。若向此结示中荐取分明。则知性相二宗。同条共贯。更无两辙。故宗镜录曰。智者大师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何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故知菩萨制作。一一关于圣典。故非出自胸臆。广引证明。令生闻慧。若不先明识论天亲护法等。剖析根尘微细生死。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若不先诊候。察其病源。何以依方。施其妙药。今时多不就己仔细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