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35-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明-释智旭-第17页

。若于梦中。则取梦中所现境界。若入禅定。则取四禅四空所有境界。皆名为法尘也。亦名分离识者。眼识但缘自所变色。乃至身识但缘自所变触。意识虽能徧缘。而不能知诸尘无性。唯是自心。故名分离识也。亦名分别事识者。六尘妄境。名之为事。不知无性之理。故名分别事识也。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者。爱即六识相应种种钝使。见即第六相应种种利使。现行熏成种子。种子复起现行。故增长也。初明迷染因缘竟。
【(癸)二明悟净因缘二。初总明悟有浅深。二详释浅深差别。(子)今初】
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
无始无明。即第七识俱生法痴。名为根本住地无明。由此无明不如实知真法一故。所以众生从无始来。真如不变随缘。法尔有八种识。第七为能执。第八为所执。第八为所熏。前七为能熏。前七为能依。第八为所依。凡夫世智。固不能知。二乘真智。亦所不达。以如来为钝根人。但说蕴处界法。破其我执。未曾明言七八二种识故。解行地菩萨。即信成就发心之后。便名为解行地。唯识所谓资粮加行二种位也。秉大乘教。修行信心。满十千劫。方得发心。入解行地。方于藏识境界。能学观察。所谓寻思名。寻思义。寻思名义自性。寻思名义差别。皆是假有实无。唯识所现。故云。大乘菩萨。恒观意言为境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者。谓通达位。真见道故。从此分分断障。分分证真如也。至究竟地犹未知尽者。谓十地满足。犹有极微细所知愚也。唯有如来能总明了者。谓穷尽心识本源。通达心识性相。无余惑也。此中谈理唯实。明位兼权者。为收一切机故。若论一乘实教。则初心便观如来藏性不变随缘。能知八识之相差别建立。又观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能知八识之性唯一真如。则有名字证得如来智慧。乃至究竟证得如来智慧。具如前文所明也。
【(子)二详释浅深差别三。初总明义深。二别示次第。三结示二障。(丑)今初】
此义云何。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徧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
心性。通指八识心王及诸心所之性。即是真如不变性也。无明。即指第七识相应之微细法痴。不如实知真法一也。染心相现。通指八识心王及诸心所。皆有四分依他相起也。而常明洁无有改变者。心王心所各各四分。既皆全揽真如为体。真如随缘不变。故常明洁。如金作诸器。诸器皆金也。复以本性无分别故等者。徧指心王心所所变相分。亦以心性为体。全体心性。曾无变易。决无心外之境界也。
以不觉一法界故。不相应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
不相应无明者。正指第八识中无明种子。不与第八识现行相应也。此明虽由无始已来无明力故。法尔有此八识及诸心所各各四分。乃至一切境界。然此诸法。原无改变。原无变易。仍是一真法界。若能念念观察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真如门。即为证得如来智慧。特以偶尔失照不觉一法界故。则第八识中无明种子。即与前七相应。而现行分别遂起。复生诸染心也。
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
谓第八识中无明种子。只须一念不觉。便起现行而生染心。此虽等觉菩萨。未转异熟识为无垢识。尚未能尽其源。唯佛位中。既与大圆镜智相应。方能通达其性相之边底也。初总明义深竟。
【(丑)二别示次第二。初正释悟净次第。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寅)初中二。初明离染心次第。二明离不觉次第。(卯)今初】
此(不觉)所生染心。有六种别。一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
执相应染。谓我执相应之见思惑也。声闻初果。缘觉有学。信成就发心菩萨。皆能顿断见惑渐断思惑。故云能远离也。
二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勤修力。能少分离。至净心地。永尽无余。
不断相应染者。谓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法执。二乘法中所不断也。信地菩萨即学唯心识观。正伏此执。故至欢喜地中。永尽无余。
三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离。至无相行地。方得永尽。
分别智相应染者。谓第六识相应之俱生法执。虽是任运所起。以其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仍名分别智也。二离垢地。名具戒。六现前地。名具慧。分分渐断。名少分离。七远行地。名无相行。法空智果恒得现前。是故此染方得永尽。
四现色不相应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灭。
此由无始已来。妄执依正不同。所有习气。熏在第八识中。虽不与现行转识相应俱起。而此习气种子力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名为现色不相应染。若入第八色自在地。则此习气永除。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也。
五见心不相应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灭。
此由无始已来。妄执自心他心不同。所有习气。熏在第八识中。虽不与现行转识相应俱起。而此习气种子力故。未能自他互作。名为见心不相应染。若入第九心自在地。则此习气永除。故能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