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偈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偈云等者意云但约本望末则定若约末望本则不定且如轮王与佛色相虽同相之所依二各有异佛相即法身所现王相依业因而生凡圣云泥复何准的况依法身有自他受用复有大小随类化等各各不同如苗与根事亦不定初栽之树则有苗无根所接之树则根苗各异故也。

  
  ○四悟佛非相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意云缘闻依真现假假不离真及乎约假求真真不由假实德不在相令色鲜矣仁以貌取者失之子羽而今以后焉敢不识。

  
  ○五印见闻不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经文可见然恐空生更约说法比知如来故言音声求之不得此疑即从第十八中来今预遮防故无后说。

  魏加后偈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偈云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无著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

  魏偈者明见闻不及之由也秦经则但明见闻不及偈云等者弥勒偈也于中半释秦偈半释魏偈意云见闻是识但能缘于色身佛非色身故不可知彼法者法身也真如相者即离一切相是真如相非如言说知者以真如法离言说故但是真智之境唯证相应故云自证然第一第七第十七及此一段皆云不以相见如来者义意皆别初以对果疑因次明感果离相次说依真现假后明约假求真故不同也。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九卷
  (终)

  校讹第七纸
  (十五行然北藏蚀半字楞严寺流通本作无)第十纸
  (五行决北藏作 流通本同)第十一纸
  (十四行爪北藏作 )第十四纸
  (十二行北藏脱义字)第十九纸
  (七行二北藏作一)第三十纸
  (二行安北藏作要)第三十二纸
  (十九行知北藏作之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十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闻以色见声求是邪遂作念云佛果一向无相无为若尔则修福德之因但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则不以具相而得故佛果毕竟不关福相故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二中来遂作下作一向离相解便是指起疑之宗也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福但成相果相既非佛修福何益故佛果下结成疑名也论云下引证失福者非菩提因故失果者非菩提果故。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遮毁相之念。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云汝若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势似重意实不重但前叙后遮也。

  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肇云不偏在色声故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大云云若言如来不以相具断灭见矣故佛止云莫作是念。

  华严偈中前半属前文后半属此段以文意钩锁故就一处而引既言不离色声岂合一向毁相毁相非理故此遮之肇云下亦前后相半耳不偏等者相不定故如轮王非佛非不等者应机即现不离法身故如释迦是佛断灭见者义在次文。

  
  ○二出毁相之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毁相则堕断灭断灭是损减之过断见边见之过。

  损减等者谓执有是增益过执无是损减过今既一向离相正当此句斯则于果损福德庄严于因损五度之行坏俗谛也断见者中论云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今既一向作无相解正当断见边见者空有断常皆是着边邪之见并非正见故云过也。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此念释意云但发菩提心者皆不作此念故知作此念者岂非过与。

  无著云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偈云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论云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

  如所住法者所住之法即大菩提心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