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经断疑。

  断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之比校如文可知。

  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论云以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又言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胜舍无量七宝。

  虽言等者许为无记也而说等者不许非因也是故下出经意能为佛因故胜宝施论云下转释为因之由以经诠真理因之悟解依解起行方得菩提若无教门安知所入故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又言下论之别意汝法无记谓小乘萨婆多宗说声通善恶名句文身唯无记性我法是记者谓大乘宗地上菩萨于后得智中所变名等唯是善性非无记性是故等者意云只就无记尚得为因况是无漏善性所摄而不得菩提耶问此与第九疑何别答彼约有为无体难此约无记非因难又彼唯据持说难此则兼对善法难迢然不同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法平等无高下者云何如来度众生。

  初句指疑起处此从十九中来云何下结成疑也既度众生即有高下高下即不平等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遮其错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文中初正遮二再诫可知。

  
  ○二示其正见。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是念释意云以实无众生为如来所度故。

  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论云众生假名与五阴共不离法界。

  偈中前两句立其义宗后两句释其所以论云下转释后二句也假名者但有众生之名而无众生之体故云假也与五阴共者谓于五蕴和合之处说言众生不即不离故云共也不离法界者佛是极证之人已全是法界众生虽未能证缘生无体亦同法界岂将法界度于法界是故偈云平等等也。

  
  ○三反释所以。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经文反显若顺言之应云以佛无我人等相故不见有众生为所度也。

  论云若如来有如是心五阴中有众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无著云如来如尔炎而知是故若有众生想则为有我取。

  取相过等者以无谓有故不如法界故不了缘生故便成有念故尔炎梵语此有两义一谓智毋已如前说二谓境界然是定中境界今取此义意云佛智称境而知真如是有作有知众生是无作无知也若作智毋释者即根本智证平等理无有分别今观众生亦复如是也。

  
  ○四展转拂迹。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意云佛虽说我元来无我执有我者盖是凡夫虽言凡夫亦无凡夫如梦人见虎虎与梦人皆不可得法中亦尔以凡夫执我故云非我恐执凡夫故云非凡夫逦迤除遣执情故云展转拂迹然前正答问中及第十一十四兼此一段前后四处皆说度生无度虽文同而意异谓最初令离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无我而谁度二十一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故同异昭然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而以见相成就比智则知如来法身。

  此从十七中来虽相等者以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即非诸相具足具足即成就义秦魏经异也而以等者以前文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身毕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无相故现相不离法身所以疑云既无相故方能现相则但见于相便知无相也如远见烟定知有火以离于火必无烟故。

  ●二依经断疑五如疏列。

  
  ○断之文五初问以相表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意云可以相比观无相法身如来不。

  
  ○二答因苗识根。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意云实可以相比观法身如来。

  大云云前悟色身今迷法身意谓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证得无相法身。

  悟色身者知应化非真义也迷法身者不知法身毕竟非色相义意谓下出答意也意云但见法身之相好则知相好之法身如见草木之苗必知其根由是科文约喻而立。

  
  ○三难凡圣不分。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意云轮王亦有此相应是如来。
<